青春聚力·驰援榆中丨魏国徽:“逆行”灾区的六个日夜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狄东阳 孙珩力 宋芳科
“魏国徽,休息一会吧,你这么干,身体扛不住的!”记者见到蓝天救援队队员魏国徽时,他正在帮助被洪水淹没的郑家庄村民郑保卫清理家中淤泥。
“不打紧,总得先清理出一条能走人的路吧。”魏国徽手上不停,用力一推,把装满淤泥的小推车推出院子,双手提起车把手,将小推车推到村口倾倒。
此时的魏国徽俨然一个“泥人”。持续在淤泥中工作,他的鞋和裤管已被泥浆裹满,辨不出原色。豆大的汗珠不停从脸颊滴落。他时不时要用沾满泥浆的手擦拭额头上的汗水,防止流进眼睛,脸上也因此布满泥痕。
就在魏国徽推着小车返回,拿起铁锹准备继续铲泥时,“后生,休息一下吧,擦擦汗。”郑保卫抢过铁锹,递过一瓶矿泉水,“休息一会,叔来干会儿!”
此时是8月14日下午4时。距离魏国徽开车从兰州向榆中的洪峰逆行,已经过去六天。

8月7日下午6时30分,正在家吃饭的郑保卫听见一声炸雷。“雨声越来越大,我跑出家门一探,看见右手边的河道,水已经漫上来了。”
“坏了!”郑保卫赶紧招呼老伴,什么也没拿,就奔向村里有二层楼的邻居家。
“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雨。”郑保卫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当他和老伴冲出家门时,洪水已沿着村道汹涌而至,“啪”地重重拍在院墙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人要紧!当郑保卫跑到邻居家时,邻居正在启动汽车。几人当即乘车驶往高处避险。
凌晨三点,在兰州市安宁区的魏国徽已经进入梦乡许久。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他迷迷糊糊抓起手机。“榆中遭遇特大山洪灾害,需要紧急救援,你现在能出队吗?”
魏国徽一个猛子扎起来。
“我马上到!”
当魏国徽开着自己的车赶往榆中的路上,“雨越来越大,雨刮器都刮不过来,只能打开双闪往前探。”
积水越来越深,他立即联系救援队后台指挥:“这雨不对劲,路况越来越差了,这边可能需要更多的人!”
行至半途,道路愈发难行。当他下车查看时,水已没过小腿肚。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油门到底往前冲,说什么也要进去!”
没人预料到,这场雨会创下当地纪录——7日傍晚至次日中午,榆中县累计降雨量超220毫米,突破兰州乃至陇中地区日降水量历史极值,相当于把小半年的雨水瞬间砸进榆中。

清晨5点,魏国徽和其他四名蓝天救援队队员进入受灾的兴隆山村,开始进行情况摸排。
上午9点,魏国徽与蓝天救援队的支援队伍汇合,随即接到任务:张一悟纪念馆有被困人员,需立即前往搜救。
“刚到纪念馆附近,我们就找到了被困群众。由于发现及时,他们身体无碍。”正在组织撤离时,附近村民喊住魏国徽:“附近有个养蜂的老人,洪水来时往山上跑了,你们方便的话能不能帮忙去看看?”
接到线索后,魏国徽迅速将纪念馆找到的被困群众移交给接应的队员,然后立即赶往山上寻找老人。路过的村民提供了关键信息:附近唯一地势高、能避雨的地方是半山腰的小庙。
魏国徽一行立刻前往。庙里不仅有老人,还有两个孩子。原来老人上山避洪时,沿途遇到了这两个孩子,便把他们带了上来。三人并未受伤,但因气温骤降和受到惊吓,老人体力消耗过度。魏国徽当即背起老人和队友一起将三人护送下山。
接下来的几天,蓝天救援队展开了大面积搜救。魏国徽被分在地面搜救小队。“因为植被茂密,只要遇到茂密的树丛或大块岩石,我们都必须亲自下去查看,就怕视线被遮挡,错过被困群众。”

为高效协调救援,蓝天救援队在兴隆山村一社设立了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队员们白天撒出去执行各种任务,晚上回到帐篷休息。连日来,魏国徽基本都是清晨6点起床,简单洗漱后乘车前往搜救点,在路上随意吃几口饭。直到13日,郑保卫返家。
“当时安全第一,家里的什么也没顾上拿。洪水冲进来卷走了很多家具家电,更在院子里留下了齐膝深的淤泥。”因不停清淤,郑保卫的双手一直在微微颤抖。
13日中午,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魏国徽接到协调中心电话:“郑家庄的二十多户村民家中淤泥堆积严重,急需清理!”
魏国徽大口扒完剩下的面条,招呼队友,拿起铁锹就跳上了车。

下午1点,正在艰难清淤的郑保卫看到门口进来一批身着蓝色制服的人。“大爷,我们来帮您清淤。”队员们立刻挥动铁锹铲泥,用小推车外运。到记者见到魏国徽时,院里的淤泥已被清理大半。
“这些娃娃都是好样的,我说了好几次让他们休息休息,就是不听,干活上心的了不得……”言语间,郑保卫不禁潸然泪下。
记者离开时,魏国徽又推着小车,走进了小院。
- 2025-08-14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续3年拍摄到荒漠猫活动
- 2025-08-14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抢险队:养护公路 确保灾后生命线安全畅通
- 2025-08-14图解|关于榆中灾后重建工作 胡昌升强调了这些!
- 2025-08-14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坚守一线保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