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兰州“国字号”地标产品实现跨越式增长

2025-08-12 09:1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原标题:兰州“国字号”地标产品实现跨越式增长

  自然禀赋+匠心培育 让特色农业结出“致富果”

  安宁蟠桃会暨桃王争霸赛现场

  榆中菜花

  榆中菜花

  皋兰禾尚头小麦(陈辅斌 摄)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640号公告,“榆中菜花”“榆中大白菜”“榆中莲花菜”“皋兰旱砂西瓜”“皋兰红砂洋芋”“皋兰禾尚头小麦”“安宁白凤桃”“兰州冬果梨”“永登七山羊”等9件农产品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突破性成果使兰州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从原有3件跃升至12件,实现了名副其实的“井喷式”增长。为探寻这份“丰收答卷”背后的发展逻辑,记者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实地走访农户与行业从业者,解码兰州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之路与成长秘籍。

  严苛标准筑牢品质根基

  地理标志作为特色产品的重要保护制度,并非普通荣誉称号,其认定需通过严格标准体系审核。核心要求是产品必须源于特定地理区域,且品质、特性与产地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深度关联,形成“离开特定地域则品质不存”的独特属性,这是其核心竞争力与区别于普通产品的关键。

  具体需通过多重“考验”:一是真实性,产品名称需有悠久历史传承和广泛认知度,如兰州冬果梨的百年种植史与文献记载;二是地域性,生产全过程限定在划定区域,如榆中菜花种植严格覆盖县域14个乡镇;三是特异性,具备差异化品质,如皋兰禾尚头小麦面条耐煮筋道;四是关联性,特性由当地水土、气候或传统工艺决定,如永登七山羊风味与高海拔养殖环境及传统放牧方式密不可分。

  同时,申报产品还需规避多项“红线”:名称涉及违法违规内容、属于行业通用名称、与现有商标存在冲突或生产工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均无法通过审核。此次兰州成功获批的9件“新地标”产品,均是在上述严苛标准下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品质代表”,每一件都承载着地域的独特印记。

  自然禀赋孕育特色优势

  在榆中县三角城乡的菜花种植基地,农户张建国正与乡亲们一起采收成熟的菜花。饱满紧实的花球在阳光下泛着自然的光泽,散发着清新的蔬菜香气。“咱这菜花口感脆甜,生吃都带着甜味,全靠当地的好水土滋养。”张建国向记者介绍,榆中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这里的弱碱性黄绵土富含钾、钙、镁等多种矿物质,为菜花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加之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充足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夜晚的低温减少呼吸消耗,使得种植的菜花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30%以上,口感也更为脆嫩。自引种以来,当地农户在实践中不断传承优化种植技艺,通过合理轮作、精准灌溉等方式,使菜花品质持续提升,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地域特色。

  皋兰县的禾尚头小麦堪称“逆境生长”的典范,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中书写着生命的奇迹。皋兰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陈辅斌告诉记者:“皋兰禾尚头小麦种植历史悠久,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这种小麦是经过自然选择选育的优质小麦精品,具备极强的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性能和苗硬、透砂土力强、不窝芽和口紧,不掉籽粒等特点。与普通小麦相比,禾尚头小麦对水分需求较低,能在年降水量少、土壤肥力不高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而普通小麦在类似环境下往往产量极低或无法存活。”据测量数据,禾尚头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在15%-18%之间,远高于普通小麦(一般10%-14%),其中面筋含量高,韧性强,适合制作拉面、馒头等面食,口感筋道有嚼劲。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及矿物质(如铁、锌),营养价值高于普通小麦。

  无独有偶,安宁白凤桃的优良品质同样源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与人文传承的双重加持。据安宁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薛勇介绍,安宁区地处黄河河谷地带,土壤多为透气性好的砂壤土,能有效避免积水对桃树根系的损害;加之黄河水灌溉便利,水质清澈无污染,为桃树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保障。同时,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充足的光照为桃子糖分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在品质鼎盛期含糖量可达22%,远超普通桃子10%-15%的含糖量。更难得的是,安宁白凤桃采收后2-3天内不易变软,耐储运性显著优于同类品种,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优势。同时,当地通过开展白凤桃特色种植技术传承人培育项目、积极引进优良桃树主栽品种、延长采摘期等举措使得安宁白凤桃的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安宁区桃树主栽品种达17个,如白凤桃、迟白凤、白龙、大久保、岗山白等,采摘期从7月中下旬开始到九月中旬结束。“好水土加老手艺,才能种出这口‘甜’。我们坚持施用有机肥,虽然成本高,但种出的桃子口感就是不一样!”薛勇说。

  标准化与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据陈辅斌介绍,禾尚头小麦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2025年全县禾尚头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近45%,产量每亩约40公斤。皋兰县供销社社属企业——甘肃麦之源禾尚头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公司流转土地700亩,建成“禾尚头”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基地,形成了集种植、收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累计为302户农户分红112.2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

  销售渠道的拓展进一步释放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潜力:榆中菜花通过建立冷链物流体系,产品覆盖全国60余个城市,并成功出口至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禾尚头面粉通过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商超同步发力,订单辐射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安宁白凤桃则通过举办采摘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吸引游客,提升品牌影响力。“地理标志就是产品的‘质量通行证’和‘市场敲门砖’,让好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薛勇的话语道出了地理标志对产品销售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安宁区白凤桃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打造“春赏桃花、夏摘鲜桃、秋品桃宴、冬忆桃韵”的全季体验链条,通过建设网红打卡桃园、开发桃主题民宿与文创产品,联动桃花节、品桃嘉年华等活动,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桃文化魅力。这种“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文化消费”的融合模式,既延长了产业链条,更让“好桃子”从田间特产升级为文旅IP,实现口碑与收益双提升。

  从“地域特产”到“文化符号”

  “每年夏季举办的安宁蟠桃会,已经成了我们这儿的一张名片。活动不仅有采摘体验,还融入了民俗展示、摄影展览、诗词创作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白凤桃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安宁堡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金占荣向记者介绍,通过挖掘老辈人种桃技艺、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为白凤桃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兰州传统地理标志产品的兰州冬果梨,更将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当地结合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开发了冬果梨文创礼盒、果脯伴手礼、养生冬果梨汤等产品,让“兰州冬果梨”的历史底蕴走进现代生活。“地理标志不仅是品质认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件地理标志产品都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兰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与地域文化结合,通过举办文化节、建设主题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地标”产品成为展示兰州特色的亮丽名片。

  从自然禀赋的深入挖掘到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进,从产业链延伸到文化赋能,兰州地理标志产品的“井喷式”增长,是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些承载着地域特色与人文智慧的“地标”产品,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激活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兰州的特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开启了兰州特色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潇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