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示范户“梁老五”夫妇 慢工出细活 喂出品质过硬致富鸡

孵化鸡娃
“咯咯咯咯……”盛夏的晨光洒进环县山城乡薛塬村,养殖棚内,梁玉荣和老伴许义琴的呼唤声刚落,鸡群便扑棱着翅膀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抢食。梁玉荣手提装满鸡食的大桶,一边吆喝一边撒料。在老两口日复一日的精心喂养下,棚里的鸡个个羽翼丰满、膘肥体壮。
传统养鸡+网上学习
摸索出养殖门道
“养鸡挣的是辛苦钱、工夫钱,要有耐心,眼下棚里的柴鸡、乌鸡加起来有1000多只。”自称“梁老五”的梁玉荣边忙活边介绍。他家向来有养鸡的习惯,每年都会孵一窝鸡娃。起初只有十几只,后来常有人上门买乌鸡和土鸡,老两口便合计着扩大规模。2018年,他们先从网上买了个小孵化箱试孵,可由于没经验,刚开始要么孵不出鸡娃,要么成活率低。但梁玉荣夫妇没气馁,边摸索边实践,每天起早贪黑,调配饲料、喂食、清扫鸡舍,还勤钻研养殖技术、总结经验、学习疫病防治,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养殖门道。“鸡娃最怕受凉,我曾把纸箱子搁在炕上保暖。有一回,一窝快三个月的鸡淋了场雨,全没了。后来上网查资料、向人请教,才摸索出经验,现在鸡娃成活率高多了。”
说起孵化的门道,他打开了话匣子:“孵化得用一周内的鲜蛋,大小要匀称。第7、8天用电灯照蛋筛选,16天左右晾蛋,18天左右落盘,21天出壳。雏鸡出壳后得放在自制的育雏箱内,用暖灯控制箱内温度在35℃左右,前15天逐渐降低箱内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相同,小鸡才算闯过第一关。要等胎毛脱掉新毛换齐,大概两个月时间,小鸡才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他补充道,“圈舍最少半个月得彻底消毒一次。大鸡不挑吃喝,鸡娃却娇贵,喂的米得用开水淘,喝的是凉开水,尤其40天内更得精细照料。40天后能吃鸡食,两三个月后才能跟大鸡一样喂养。”
后来为方便孵化,他们换了台能孵56只鸡的孵化箱,2024年,又花2000多元从山东购入一台智能孵化机,一次能孵1000多只小鸡。在夫妇俩的悉心照料下,小鸡成活率逐年提高,圈舍鸡存笼量也从几十只、上百只不断增加。
精细饲养鸡
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这两年,环县借助“小庭院”激活“大经济”,让庄前屋后闲置的庭院空间释放出增收潜力。作为庭院经济示范户,在乡上和村上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去年梁玉荣夫妇进一步扩建了鸡舍,将养鸡规模扩大到了700只左右。
“普通肉鸡三个月左右就可出栏,咱这鸡长得慢,至少八九个月才能出肉5斤左右;但我觉得养鸡跟匠人干活似的,慢工出细活,品质自然更过硬。”为保鸡群健康,梁玉荣夫妇每天定时三次加餐,“餐谱”是麸皮、玉米面、苜蓿粉、油渣、粗面等原生态饲料,必须用开水烫熟,既增加黏性方便鸡啄食,也利于消化,增强抗病能力。
在精细饲养下,他家的鸡从外观到肉质都迥异于普通肉鸡,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咱养的鸡肉质筋道、口感好,炖两个多小时才烂,普通肉鸡半小时就烂了。”梁玉荣笑着说。平时有空,他和老伴还借助网络平台直播宣传,这几年积攒了一批粉丝。“很多回头客听说鸡出栏了,都会争相购买。每年端午、中秋是旺季,一年下来能挣七八万元。今后我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不仅自己要过得更好,还想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增收致富!”指着圈舍里上下扑腾的大小鸡群,梁玉荣的脸上满是期待与自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通讯员 郭海霞 文/图
- 2025-07-24医学生迪丽胡玛尔跨界非遗的创业路让敦煌泥板画“活”起来
- 2025-07-23【甘快看】八路军炮手白志荣19岁扛起掷弹筒保家卫国“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
- 2025-07-22一碗肥肠面 半城兰州香
- 2025-07-22兰州:修车铺里的踏实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