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行走在黄土地上的精神洗礼——定西市大思政课建设成果现场展示活动侧记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亚雄
晨雾未散,元古堆村的红瓦白墙已泛起暖光。百余名教育工作者与师生跟随全国人大代表董建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时的足迹,走向马岗小院。7月8日,定西市“大地上的思政课”成果展示暨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课堂的边界,早已从教室的围墙,延伸至渭源的山川田野。
红色基因 从历史褶皱里生长的信仰
上午9时,“大地上的思政课”在元古堆村广场启幕。两张新旧照片形成强烈对比,土坯房与烂泥路的历史影像,与如今崭新整洁的村貌形成鲜明对比。
“2013年总书记在这里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讲解员指着今昔对比图深情讲述。会川镇官堡小学善彩慧同学分享祖孙三代的故事:“爷爷上学要走20里山路,爸爸种药材靠天吃饭,现在学校有塑胶跑道,合作社包销药材。”这些具象化的变迁,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变得可触可感。
走进渭源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上寨战斗”展区笼罩着庄重氛围。“1936年红二方面军在此遭遇伏击……”讲解尚未结束,已有多名学生眼眶泛红,孩子们在这里读懂了历史课本里的“长征”——那些曾在山梁上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正是他们如今安稳生活的筑梦人。
非遗传承 老手艺里的精神新章
渭源县文化馆内,“非遗+红色”沉浸式体验掀起热潮。在皮影传习所,孩子们跟着皮影艺术传承人学习制作皮影,当“王二小”的剪影跃然幕布,“老手艺不只是耍把式,更是传精神的。”小学生吴思豫说:“爷爷以前告诉我说,‘戏里有真章’。今天我才懂,真章就是王二小的胆,是红军的魂!”
在研学教室,泥塑艺术传承人郭云山的案头堆满了陶泥。“咱们捏南泥湾的战士,捏红旗渠的农民。”他的手指翻飞,一团泥在他手里生成战士的轮廓,“泥人要捏出骨,骨里得有劲儿——就像当年南泥湾开荒,就像红旗渠凿山,劲儿从哪儿来?从心里的信念来。”
剪纸长卷“百年征程”上,镰刀锤头与元古堆新民居交相辉映,孩子们用剪刀在红纸上精心雕琢。“每道剪痕都是历史的印记。”小学生张祯说。
最受欢迎的是磨坊体验区。推石磨时金黄的谷物簌簌落下,孩子们两人一组协作劳作,真切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在中国古桥文化展陈馆内,小工程师们用木棍搭建灞陵桥微型古桥。当摇晃的桥身稳稳立住,额头的汗水格外闪亮。
劳动实践 泥土里长出的答案
渭源县劳动实践基地的菜畦宛如调色板,红番茄缀满藤蔓,绿辣椒串挂枝头。孩子们在田间穿梭,互相帮忙采摘果实。田埂上,美术老师铺开画纸,采撷劳动成果入画,“番茄宝宝咧嘴笑”“辣椒旁画只衔籽蝴蝶”。学生创作的绘画里,既有“我与同桌共植的番茄”,也有“用汗水浇灌的甜”的质朴感。
菜畦间的欢笑声与颜料香交织,成为最生动的成长礼赞。“当孩子们亲手种出番茄、绘就菜畦,才真正懂得幸福源于奋斗。青春就该像种子,在泥土扎根,在风雨生长。”思政课教师刘晶感慨地说。
双向治愈 土地与心灵的同频共振
“触摸历史文物的温度,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泥土中收获果实,才明白‘爱党爱国’不是口号,而是爷爷的老照片、奶奶的皮影戏、自己掌心的茧痕”。红领巾讲解员张馨予的发言引发共鸣。
“走出教室的思政课,让真理的种子在泥土里生根。”思政课教师苟雁如翻看着学生的实践笔记说,“课程的‘大’不在走了多远,而在孩子们眼里有了光;教育的‘深’不在讲了多少理,而在他们心里有了根。”
“定西市大思政课建设研学基地”的铜牌在元古堆村缓缓揭幕。这场没有粉笔灰的思政课,把红色的火种埋进黄土地,将奋斗的根须扎进少年心——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种子会抽枝展叶,长成守护这片土地的力量。
- 2025-07-08岷县:打造特色文旅IP 讲好“狼渡”新故事
- 2025-07-08定西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度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召开
- 2025-07-08汪尚学武和谦会见陈杰辉一行
- 2025-07-08岷县军马文化节招商引资项目成功签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