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5-07-08 09:0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马志超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是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交通枢纽,有着天然的开放条件和深厚的开放基因。我们要着力从兴产业、强平台、畅交通、育主体、促合作、优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力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扩大外商投资准入,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坚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集成电路、石墨电极、石化装备等机电产品竞争优势,加快推动风电整机及组件、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出口,稳步扩大外繁制种及“甘味”农产品出口规模,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冶金有色、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等领域打造若干出口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同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产业协作,加快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提高粮油、木材和资源性产品等精深加工产能。积极培育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加快发展行业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探索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新模式。三是发挥我省贸促会和驻外商务代表处等机构作用,借助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等优势资源,建立同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密切联系,组织开展国际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甘肃行等活动,围绕我省“14+1”重点产业链开展国际化招商,力争引进外资标志性项目、产业变革性项目落地甘肃。四是围绕有序推进产能合作、强化战略性资源保障等重点领域,组织省内有实力的企业针对性开展海外经贸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国有企业优化完善海外项目布局,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开拓境外多元市场,广泛参与国际技术、标准、服务、人才等领域合作。五是提高兰洽会、敦煌文博会等重大节会招商实效,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服贸会、链博会等国际性展会,打造“投资甘肃”平台和品牌,为“链接全球”“千团出海”搭桥铺路。

  全力加强开放平台建设

  统筹各类开放平台,加强各类开发区、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强化产业集聚功能,提高平台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发挥好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口岸作用,完善敦煌机场口岸功能布局,优化兰州国际陆港货物集散能力和运营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口岸旅检、货检能力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加力推动兰州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培育兰州、张掖、金昌、天水等4个国家级经开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载体,促进加工贸易集聚发展。三是持续提升口岸运营水平,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积蓄强劲动能。四是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为重点,支持区内电子加工、饲料加工、跨境电商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拓展“外发加工”“委托加工”等业务应用。支持区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从保税加工、贴牌生产等初级业务向研发设计、品牌运营、检测维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业务升级。五是加强平台之间产业互补、产能互济、监管互认的集成联动,适时扩大“整报分送”等试点应用,用好兰州新区综保区与兰州国际陆港空港“区港联动”模式,推进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试区与区外企业关联耦合,推动“口岸+平台+通道+产业”串点连线、优化升级。

  打造内外联通物流网络

  着力提升陆路联通水平,提高国际班列发运规模,加快构建货畅其流、客畅其行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干支相连、连线成网、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基础设施网络。一是提升“四向六条”国际货运班列的竞争力,优化扶持政策,加快国际班列集结中心、中欧回程班列分拨中心建设,推广内外贸货物“集拼集运”“混编混运”等举措,推动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稳定运营。二是有序推进民用和通用机场建设,加大兰州和敦煌两地国际航线争取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客运航班“腹舱带货”业务,打造“空中丝绸之路”。三是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部和西南沿海港口合作,构建多向多条出海通道。四是加快建设兰州、酒嘉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同步推进区域性、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五是加快兰州—西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全力提升兰州枢纽功能。六是优化物流组织方式,加快公铁、空陆、铁水等多式联运发展,推动省内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行进口货物“机坪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等改革试点。七是引导企业根据原料、产品及终端特性优化采销网络布局,合理确定运输路径、运输方式、物流载具等要素,推进主要大宗货物“散改集”。

  培育跨国经营企业人才

  倾智倾力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一是谋划开展对外贸易主体引育行动,完善外贸主体引育政策,大力招引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外贸企业,推动制造业企业设立直接面向海外市场的销售公司,培育本土供应链龙头和国际分销商、代理商,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出口品牌,带动传统产业加快出海、传统产能有效释放、传统产品提升价值。二是做强做优金川集团、白银集团等供应链核心企业,增强全球资源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在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掌握市场主动权,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对外贸易“甘货回甘、甘数甘统”。三是通过数字化改造、绿色化赋能,激活中小外贸企业内生动力和外扩潜力,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内贸企业转外贸,提高外贸贡献度和支撑性。四是培育和引进更多垂直型、细分型国际贸易综合服务企业,不断提高我省投资咨询、合规经营、金融保险、商事法律等服务水平,让进出口企业享受到报关、报检、担保、融资、退税、结汇等全流程“一站式”外贸服务。五是强化涉外人才支撑,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外事、关务、翻译、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国际经贸人文交流

  加强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加强人文交流,提升甘肃国际影响力。一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积极争取和承接主场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家层面在能源、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建设。二是健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络办公室运作机制,建立定期互联互访、相互支持合作、促进产销对接的合作机制。三是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区域的政策对接,深化与新疆、内蒙古等相邻沿边经济区的互惠合作,协力推进对外开放。四是围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绿色环保、农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设计实施若干有影响、有显示度的交流合作项目,加快实施一批“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项目。五是深化同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办好“百校结好”“‘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等品牌项目,推动敦煌文化出口基地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建设国际传播矩阵,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章,提升甘肃对外美誉度,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民心相连相通。

  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对标国际规则、对照一流标准,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法治保障,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政策宣传和事前业务指导,加大企业信用培育力度,推广“提前申报”、企业自助打印、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等利企举措,对标世行营商环境“国际贸易”指标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切实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二是用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政策和资源,聚焦丰富信贷产品、优化承保理赔等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提升金融机构对内外贸企业的服务能力。规范发展仓单、订单、保单等供应链金融,有力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和完善包括招商引资政策在内的各类惠企政策,依法依规落实减免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享惠等政策,加大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力度,推动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等互通互认,为各类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