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心骨”领航致富路——记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
原标题:“主心骨”领航致富路——记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平坦的柏油马路贯穿南北,两侧绿柳成荫、花卉摇曳,新农村住宅整齐划一,产业园区大棚鳞次栉比……这里是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
谁能想到,十二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交通闭塞、信息难通、连喝口干净水都成奢望的“烂泥沟”?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昔日落后的村庄实现了蝶变?答案,藏在元古堆村党总支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里。
地处曾经“苦甲天下”的陇中,元古堆村三面环山、海拔2400米,全村1917人,当时人均年收入仅1465.8元。
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并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各方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元古堆村干群一心,劲往一处使,先通了自来水,又修成了致富路。2018年,元古堆村整村脱贫。
“要想带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必须发展产业,但难就难在改变乡亲们的思想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旧习。”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回忆道。
面对产业单一、群众思想保守的困境,村党总支没有退缩。他们深知,只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凝聚人心,破除坚冰。
村党总支从“内功”练起。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锤炼党员队伍,提升战斗力。同时,他们积极把村里有文化、有干劲的优秀青年吸纳进来,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党员们身先士卒,带头参与村庄建设,带头发展产业。董建新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宣讲政策,分析利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点点打开乡亲们的心结,点燃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
那时元古堆村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村党总支审时度势,决定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羊肚菌、中药材、百合等特色种植。
“我当初想发展百合种植,可缺少启动资金。乡干部不仅主动为我协调贷款5万元,还派来技术员上门指导。”村民曾玉成说,如今他种了15亩百合、20亩中药材,每天都很充实。
在党总支的引领下,元古堆村旧貌换新颜。
时下,村里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里绿意盎然,这里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共赢模式,每年产出57.6万粒优质种薯,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甘肃药业集团陇神中药材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无菌操作台前专注工作,培养皿中的中药材幼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
几年时间,元古堆村中药材、百合、马铃薯种薯等产业百花齐放。为提高种植业质效,还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药材切片、鲜百合深加工等产业。
村里按照“村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形成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村村联建、村企联营、品牌带动5种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
“这些年,村党总支带领我们找准了方向,每天都充满干劲!”村民苟怀文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产业兴旺了,村党总支的目光并未停歇。他们敏锐地捕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正悄然兴起,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元古堆村虽然地处偏远,但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沁人心脾,民风淳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田园诗意,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宝库。
“咱们的村子这么美,不能光靠土地吃饭,得想法子让游客走进来,让‘美丽’变成‘财富’!”村党总支广泛发动党员和群众出谋划策,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农旅融合、四季有景”的发展蓝图。
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巧妙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和房屋,陆续打造出欢乐谷、萌宠乐园、冰雪旅游基地等各具特色的游玩景点,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以上。几年时间,元古堆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和美乡村”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伙儿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村集体的家底也越来越厚实了。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8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董建新说。
漫步在如今的元古堆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民们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这笑容是对过往奋斗岁月的最好褒奖,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最真挚的期许。
- 2025-07-072026甘肃省社区春晚海选在渭源县元古堆村启动
- 2025-05-07渭源县“五一”假期全域旅游再创新高
- 2025-04-14渭水源头春耕忙——渭源县春耕二三事
- 2025-02-12渭源:紧弓满弦启新程 奋力争创“开门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