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兰州四位老兵的红色印记

甘继祖

张生元

韩胜和

齐培礼
刚入党时,他们是意气风发的年轻战士,身着崭新的军装,眼中满是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时光流转,如今他们虽已鬓染霜华,但指尖抚过胸前的奖章,那份永不褪色的初心依然在心中激荡。
信仰是灵魂,是旗帜,是方向。无论是身在军营,还是回到社会,老兵们心中都有一个不曾改变的信仰,那就是——永远跟党走。
今年“七一”来临之际,记者走访多位老兵,聆听他们的军旅往事和入党故事。
张生元:
我是党员,不怕牺牲!
1970年12月,18岁的张生元拿到了入伍通知书。次年1月,他便到空军某师报到,成为一名特等文化兵。“小时候看露天电影,解放军的英勇身姿深深打动了我,一心就想当兵,哪怕父母不同意,我还是要去。”回首青春军旅路时,他依然心潮澎湃。
1978年,张生元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军械员,张生元在部队负责维护飞机航炮。他清晰记得,在一次即将开展的边境任务中,加油罩不翼而飞,飞机无法起飞,现场气氛紧张凝重,军长亲临督办搜寻。张生元和战友齐上阵,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终于,在油箱里发现那枚铜制罩子,他们赶紧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成功排除飞行隐患。
然而,部队中的一场意外,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战友在更换发动机时,因吊车钢索断裂被砸中,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那惨烈的一幕深深刻在张生元脑海。“我心痛不已,但我是一名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绝不能退缩。”张生元说,战友们用轰鸣的机翼书写着国防担当,“我是党员,不怕牺牲,我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故事”。
退役后,张生元将对军旅的情感融入红色收藏。从1990年收藏邮票开始,他逐渐打造出自己的“微型博物馆”:2000余册红色书籍、军事书籍、40多部老式相机、150多件闹钟、80余部老式电话,还有来自不同年代的打字机与手摇计算机。其中,一顶真皮飞行帽尤为珍贵,磨损痕迹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记忆;一本盖着“绝密”章的50年代文件,虽已解密,但却见证着特殊历史。那些记忆都沉淀在一件件老物件里,陪伴着张生元。
如今,73岁的张生元将部分藏品捐赠给兰州石化教育基地,同时担任红色展馆讲解员。他常常向参观的青少年讲述藏品背后的红色故事,谆谆嘱咐新一代: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甘继祖:
这是党考验我的时候,我先过!
1962年,17岁的甘继祖从兰州应征入伍,奔赴喀喇昆仑边境。初到三十里营房,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让他头痛欲裂。他只能用背包带勒紧头部,试图缓解疼痛,每咽下一口馒头,都伴随着令人窒息的胸闷气短,仿佛胸口压着巨石。见连长面色如常,甘继祖便好奇:“连长,你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一颗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心!”连长坚定地回答。甘继祖看到连长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从此一心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甘继祖在部队的任务是护送测绘仪上山。起初,他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够重要”,既不能像哨卡战士一样驻守在冰雪阵地,也无法参与前线作战。直到测绘组组长告诉他:“咱们的进口测绘仪是‘宝贝疙瘩’。仪器要是出问题,边境测绘就得拖一年,军事部署全得受影响。”这番话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入伍第三年,冬季的一个傍晚,测绘组完成任务下山时突遇暴风雪,气温骤降,河水冰封。甘继祖想到了自己已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毅然说道:“这是党考验我的时候,我先过!”他将测绘仪小心交给战友,独自先去探路,后面的战友跟着他的脚印过河。大家成功过河后,他支撑不住,晕倒在岸边。
后来,顺利“通过”党的考验,甘继祖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退役后,甘继祖进入兰州长津电机厂,先后担任武装部长和保卫科长。任武装部长期间,他训练的民兵成绩优异,成为民兵建设的标杆。
如今,80岁的甘继祖仍在续写“边防故事”,退休后他常去党校和小学讲课,给报社写边防故事,致力于传承喀喇昆仑精神。2019年他写的《过去的岁月》获兰州市征文一等奖,他感慨:“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会把‘守边人’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齐培礼:
我是新兵中唯一的党员,凡事应该我在前!
1955年冬季,18岁的齐培礼正式加入解放军步兵部队。入伍次日就是新兵训练,齐培礼和同一批新兵们顺利完成了三发子弹射击与手榴弹投掷训练,第三天即奔赴连队执勤。
服役期间,齐培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同批入伍的战友腹部中弹,仍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另有战友在战斗中遭敌人残忍伤害……这些让他刻骨铭心。但作为70名新兵中唯一的党员,他始终冲锋在前,参与抢修工事、运送弹药等任务。“我是新兵中唯一的党员,凡事应该我在前!”凭着心中的信仰,敌人的暴行不但没让他感到害怕与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歼灭敌人的决心。除了作战,齐培礼还组织成立了团部宣传演出队,并担任演出队副指导员。他自编快板、诗朗诵等节目,以文艺形式宣传战斗故事,鼓舞部队士气。1956年,齐培礼开启文学创作之路,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诗词》《解放军文艺》等60多种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1150余篇,著书20部。如今,88岁的齐培礼以“传统文化传承人”的网名在社交媒体发表诗歌,书写那个特殊时代的荣光。
在推动社会事务方面,他积极投身兰州市双拥工作。他将调研发现的烈士墓修缮、无名烈士入园等问题写成报告提交相关部门,推动多地烈士陵园的建成与规范化管理,以实际行动促进政策落地与社会稳定。
谈及退休生活,齐培礼始终将“四个坚持”融入日常:他坚持适度锻炼,笑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坚持学习充电,让知识储备始终与时代同频;坚持文学创作,以笔墨记录生活;更坚持投身社区公益,主动参与党建活动、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他常说,退役不褪色,军人的使命永远在路上——从战场到笔端,从军营到社区,他用行动为人民服务。
韩胜和:
是军人也是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1982年10月,17岁的韩胜和在兰州参军入伍。“那时候觉得解放军特别光荣,就想穿上军装为国家出力。”回忆起入伍场景,他眼中光芒依旧。
18岁的韩胜和,经过部队磨砺后,已经从地方青年成长为军事技能精湛的合格军人,因表现突出,1985年6月被选为通讯员。1985年12月底,韩胜和随当时兰州军区部队奔赴前线。1986年10月的一天,完成任务回撤时,他与战友隐蔽在一个废墟炮弹坑里。“刚抬起身,就听到左上方有炮弹飞来的呼啸声。”千钧一发之际,他来不及喊出战友名字,猛地将战友扑倒在地,用身体护住对方。炮弹在空中爆炸,弹片从他左后背扎入体内。“当时只觉得一阵剧痛,血就涌了出来。”醒来时,他已在野战医院,战友们冒着炮火将他送出,才挽回生命。
1987年5月,医院为他实施开胸手术,取出两块大弹片,另两块因紧邻心脏无法取出,至今留在左肺。因在战斗中舍身保护战友,韩胜和荣立一等功。“其实没什么,换作任何一个战友,都会这么做。”谈及军功,他总是轻描淡写,但老相册里,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默默记录着他的功绩。
1987年10月,韩胜和退役后到兰石集团工作。“脱下军装,不能丢掉军人本色和党员使命。”在工厂,他始终以合格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获评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平时,他还主动投身社区公益,社区组织的红色教育活动中,他常带着老照片,给年轻人讲述战争故事。“我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需要我的时候就该站出来。”2022年,他被七里河区评为“最美退役军人”。
他从衣柜里拿出一套保存完好的军装,再次穿上,战场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衣襟上挂满的勋章,每一枚都是岁月与功勋的见证者,诉说着属于军人的荣耀与担当。
■记者手记
触摸泛黄的相片,凝视磨损的飞行帽,聆听胸膛里残留弹片的低语……“七一”来临之际,我们与老兵倾心交谈,仿若翻阅一部鲜活的信仰教科书。张生元的“我不怕牺牲”,甘继祖的“我先过”,齐培礼的“凡事我在前”,韩胜和的“这是我该做的”——这些质朴如岩石的话语,都是岁月熔铸的赤诚。老兵不老,精神长青。他们的故事,是矗立在时间长河里的精神灯塔,提醒我们:信仰如炬,照亮前路;初心如磐,历久弥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颜维俊 见习记者 巨思琦 文/图
- 2025-07-02甘肃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吉祥物“黄河健儿”亮相
- 2025-07-02甘肃省2025年高考第一次填报志愿顺利结束
- 2025-07-02青洽会甘肃展馆尽显“科技范儿”
- 2025-07-02兰州城关区将试点“均衡入学”“派位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