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特刊丨富民新村党委:党建引领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走进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整齐划一的白墙黛瓦民居,平坦洁净的水泥路延伸至每家每户,精巧别致的小游园里花团锦簇,老人们悠然自得地在广场上闲话家常,孩童们追逐嬉戏的笑声清脆悦耳……
这幅和谐宜居的乡村图景,让人难以想象脚下曾是一片沙漠。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南部山区搬迁至此,富民新村如今已是活力涌动、生机勃勃。

支撑这场华丽蝶变的,是那面始终高高飘扬、引领方向的鲜红党旗。
富民新村党委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坚持以产业为“干”、民生为“叶”、文化为“脉”,深度探索党建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融合之道,不仅实现了村庄美丽、村民富裕,更蹚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移民新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建强基 凝聚振兴向心力
富民新村党委将提升组织力作为关键抓手,将党建的触角深植于产业培育、村庄管理、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有效破解了移民新村常见的融合难、管理难问题。在村党委的号召下,党员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产业一线、治理前沿——他们是技术推广的先行者,是环境整治的排头兵,是政策宣讲的贴心人。他们以实干为笔,在群众心中描绘出信赖的图景,汇聚起共建家园的强大合力。
“党建是富民新村发展的‘红色引擎’。”村党委书记张延堂介绍,“我们紧紧扭住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这个牛鼻子,规范组织生活,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真正成为锤炼党性的熔炉。目的就是让组织堡垒强起来,让党员先锋作用亮起来,最终带动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各项事业走稳走实。”

产业富民 拓宽增收致富路
在村民何振刚的日光温室里,沁人心脾的瓜香弥漫。抬眼望去,翠绿的藤蔓间,一个个浑圆饱满的香瓜悬垂而下,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丰收弧线”,在透过棚膜的光线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何振刚正娴熟地进行着田间管理,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挣钱!村里不仅帮我们解决种植难题,还打通了销路。香瓜、人参果成了‘香饽饽’,家门口就能把钱赚,这日子啊,越过越甜!”何振刚的话语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富民新村党委将产业兴旺视为安居乐业的基石。如今,村内820座日光温室、940座养殖暖棚星罗棋布,1050亩经济林郁郁葱葱,牛羊存栏量稳定在4.1万头(只)以上。引入现代化龙头企业,建成投运古浪越海智能玻璃日光温室、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村级集体经济也驶入快车道,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2024年收入突破278万元,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民生为本 提升宜居幸福感
富民新村党委深知,安居方能乐业。在改善民生福祉上持续用力,高标准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配套建设了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等场所,让村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有了好去处。村内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水、电、路、网畅通无阻,卫生厕所普及,天然气户户通达,村民的生活便捷度和舒适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明润心 涵养和谐新风尚
移风易俗是富民新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村党委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乡贤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旗帜鲜明地抵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度,将文明行为与积分兑换、文明股分红挂钩,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先进典型评选,营造了崇德向善、邻里守望的浓厚氛围。
“每次回乡都能感受到新变化。”在外工作的村民闻玉能感慨地说,“攀比之风淡了,人情负担轻了,谁家有事大家伙儿都热心帮忙,这份淳朴和谐的乡情,最是珍贵。”

治理提效 筑牢平安防护网
富民新村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村综治中心和“和为贵”调解室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村组干部、网格员化身“流动哨”,常态化入户走访,宣讲政策、排查隐患、调解纠纷,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民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富民新村以坚实的基层治理固本强基,以蓬勃的乡村产业驱动发展,以醇厚的文明乡风化育人心。昔日的“靠天吃饭”变成了“产业致富”,原来的“山大沟深”变成了“一马平川”……如今,村庄靓丽了,产业兴旺了,群众的干劲更足了,富民新村向“富”而行的道路更宽阔了。

- 2025-07-01华亭:麦浪滚滚收获忙
- 2025-07-01陇拍客丨高台:无人机“智慧投喂” 螃蟹养殖省时又省力
- 2025-07-0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掀起“安全生产月”活动热潮
- 2025-07-01“七一”特刊丨宋琳冬:初心如炬三十载 科技赋能保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