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约庆阳|正宁王录村:红军泉水清又甜 拉板糖来脆又香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新闻组庆阳报道
庆阳正宁县王录村藏着一处被时光浸润的秘境——红军泉。这眼清泉不仅见证了红军的峥嵘岁月,更以甘冽的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出独特的长寿密码与舌尖上的非遗美味。
5月30日,由庆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香约庆阳·全国百家媒体和网络名人行”活动走进正宁王录村。

1937年春,红一军团途经陇东在此休整。战士们饮马泉边,掬水止渴,泉水见证了他们东进抗日的铿锵步伐。临行前,乡亲们依依不舍送别,军民鱼水情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为铭记历史,村民以“红军”为泉命名,让红色基因随泉水流淌不息。
“当年红军喝过这水,咱更要守护好它!”村支书王芳运介绍,红军泉已成为当地红色资源之一。每逢“七一”,党员干部来到红色王录重温入党誓词,清澈的泉水映照着初心,也激荡着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如今,红军泉的故事翻开新篇。多年来,正宁县宫河镇以“节水优先”为理念,实施生态护坡、泉眼保护、饮水上塬工程,依托“泉水+红色文化+非遗”模式,建成红军驿站茶馆、拉板糖非遗工坊,建设多处红色旅游景点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建成国家3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0%。
王芳运表示,他们村还有一个美誉是长寿村,现在他们村上90岁以上还健在的老人有20多位,他们这里长寿基因代代相传,大家祖祖辈辈都是喝山泉水,现在经科学检测显示,红军泉属天然弱碱性矿泉水,富含锶、偏硅酸等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可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增强免疫力。

一眼泉水,一方水土。游客因红军泉慕名而来,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同时还能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在王录村,拉板糖是代代相传的“甜蜜事业”。当地依然沿用古法制作麦芽糖,将小麦发芽后与蒸熟的玉米混合发酵,熬煮至金黄黏稠,再经反复拉扯至银白透亮。糖块在木板上摔打发出清脆声响,故称“拉板糖”。咬一口,麦香与焦糖香在齿间化开,甜而不腻,恰似红军泉般清冽甘甜。

而村头的“手磨豆花工坊”是游客必打卡之地。他们用泉水浸泡黄豆,再推着石磨缓缓转动,乳白的豆浆顺着磨缝流淌。点卤后,豆花如凝脂般颤动,浇上辣椒油、蒜泥、香醋,再舀一勺泉水炖的骨汤,滑嫩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如今,王录村将传统美食与旅游融合,打造“拉板糖体验馆”“手磨豆花工坊”。游客可亲手拉糖、推磨,感受非遗技艺的温度。

依托红军泉与特色美食,王录村走出了一条“红+绿+古”的乡村振兴路。村里修建了红军泉纪念广场、非遗文化街,开发“品泉宴”“拉糖体验”等旅游项目。
“我们不仅要守住这眼泉,更要让非遗活起来。”宫河镇党委书记梁言如是说。如今,王录村的拉板糖、豆花已入驻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而红军泉的水,也将开发成瓶装水,将“长寿密码”带给更多人。

同时,王录村挖掘村史,探寻遗迹,发现和保护了村上明代的古城墙遗址,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正宁王录村,一眼红军泉,流淌着红色基因与长寿传奇;一块拉板糖,凝结着非遗技艺与乡土情怀。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鸣,谱写着一曲乡村振兴的“甜美乐章”,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这个红色村庄,感受来自黄土大塬上的田园生活。
- 2025-05-30绿丝带再飘扬!甘肃三千辆爱心车护航高考学子
- 2025-05-30香约庆阳|罗川古城:石坊擎天书忠孝 千年遗韵刻廉风
- 2025-05-30到2025年底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62%
- 2025-05-30兰州市聘任第四批70名金城首席科普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