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快看】甘肃人把千年文明“跳”成了非遗,这些古舞太上头了!

2025-05-22 19:13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黄土高原的褶皱里

  藏着甘肃人传承千年的舞步它们是流动的文明长卷将甘肃的山河肌理

  人文脉络徐徐舒展

  当鼓乐渐歇

  舞者的剪影却永远镌刻在陇原大地之上成为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文化年轮

图片

  01

  探寻古老文明的密码——永靖傩舞

  永靖古称“西羌”之地

  是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的

  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

  有丰富多彩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遗迹

  这片被时光偏爱之地更被誉为 “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

  “傩舞之乡”

  傩,一半是“人”,一半是“难”

  “人避其难”方为傩

  先民以舞驱难的智慧结晶在农耕文明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图片

  

图片
图片

  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艺人跳起古老的傩舞,展演“庄家佬”“五将”“降猴”等传统节目,祈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史有东 摄

  永靖傩舞俗称“七月跳会”

  流传于甘肃省永靖县西部山区

  杨塔、王台、红泉和三塬等乡镇的聚居村落一面承袭古代“军礼”的庄严肃穆面具多为神话中横刀立马的武将一面融入三国风云与市井百态让古老仪轨接上陇原的人间烟火

  

图片

  傩舞戏人物面具——关羽

  它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

  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

  幽微而迷人的光芒

  承载着这片土地千年的

  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

图片

  02

  穿越千年,与“神共舞——池哥昼

  陇南文县

  北纬33°的文明秘境氐羌血脉、秦陇风骨、巴蜀柔情

  在此交织出独特肌理

  池哥昼

  是居住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的白马人

  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舞蹈和传统祭祖活动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池哥昼”是陇南白马语的音译

  为山神之意,“昼”表示舞蹈

  因表演时头戴面具

  亦称“白马面具舞”

  

图片

  

图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陈坤 摄

  这一民族

  传承千年的古老祭祀舞蹈

  承载着这一族群的

  历史记忆与艺术智慧

  它以粗犷豪放的舞姿

  神秘庄重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群山环抱的白马河畔

  绽放出原始而璀璨的民族之光

  

图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陈坤 摄

  

图片

  陇南文县白马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

  池哥昼

  以山为幕、以舞为语

  将白马人的敬畏、欢愉与坚韧

  镌刻在时光中

  它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

  如同一曲穿越千年的山野赞歌

  永远回荡在陇南的深谷密林间

图片

  03

  鼓声铿锵岁月长——武山旋鼓舞

  天水武山,西秦岭余脉间的文明厚土3.8万年前

  原始先民已在渭水之畔点燃文明之火远古森林里,野兽威胁部落种族安全羊皮鼓的轰鸣

  成为划破黑暗的文明符号历经四千载时光淬炼凝结成今日震撼人心的

  武山旋鼓舞

图片

  图源:武山发布

图片

  图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武山旋鼓舞

  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

  是古羌族人在此长期农牧生活中

  遗留下来的舞蹈

图片

  武山旋鼓舞表演 郭冰凌 摄

  有关它的起源

  有着多种神秘的传说

  或是牧羊人驱赶狼患的生存智慧或是部落祭祀时的人神对话亦或是传递军情的特殊符号但不变的

  是鼓面记载的岁月重量

图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摄

  以旋为魂,以鼓为骨舞者挥起皮鼓旋转如飓风刚健处似羌人弯弓射猎

  柔美处如丝路驼铃摇曳渭水的涛声、茶马古道的蹄印共同熔铸成“黄土高原上的活态史诗”

  豲(huán)道遗韵中羊皮鼓震碎夜的静谧九连环抖落满天星斗

  太极图旋转阴阳玄机古羌人以鼓点为尺,丈量天地苍茫将日月星辰锻造成鼓面的文明年轮

图片

  04

  舞动千年的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

  河西走廊的风沙里“攻鼓子”的鼓声如孤烟直上云霄二十面太平鼓齐鸣

  红缨翻卷如烽火舞者身着黑衣白扣

  幞帽插翎,腰悬红鼓每一个腾跃都复刻着

  将士的慷慨豪情鼓点骤如冰河开裂,缓似春风化雪刚柔相济间

  尽是丝路千年的沧桑

图片

  图源:凉州文体广电旅游

  

图片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姜爱平 摄

  “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千年回响里凉州攻鼓子

  在武威凉州区四坝镇薪火相传作为汉唐军旅乐舞的活态遗存表演者的装束里藏着历史密码:黑幞帽象征戍边夜色

  野鸡翎寓意锐不可当

  “十三太保衣”裹着铁血与柔情

图片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姜爱平 摄

  凉州攻鼓子

  不仅传承了历史的信息

  更凝聚了武威人民的智慧和精神

  那震天的鼓声、矫健的身姿、激昂的旋律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

  凉州攻鼓子的独特韵味

  震天鼓点中

  河西儿女的豪迈与坚韧喷薄而出每一道鼓纹

  都是多民族文明共生的鲜活注脚

图片

  05

  跳出原始的野性之美——岷县巴当舞

  巴当舞,藏语“莎木春意为“在辽阔天地间起舞古称“播鼗(táo)武”的它以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说唱为魂

  起源于古羌“祭山会

  流传于定西市岷县一带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中心地带

  这里地理位置特殊

  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流的聚居区

  是汉藏羌文明的十字路口巴当舞就在这文化熔炉中锻造成型

图片

  图源:定西市秦剧团

图片

  图源:大戏台

  巴当舞

  是中国边陲民族历史发展

  文化交融和演变的活化石

  它并未随时光风化

  反而在农耕劳作中愈发厚重神秘的鼓点里

  藏着文明基因的原始编码熊熊篝火旁

  不变的是对风调雨顺的永恒祈愿

图片

  互动时刻

  甘肃的民间舞蹈星图中

  节子舞的利落、夹板舞的铿锵

  顶碗舞的灵动、锅庄舞的热烈……

  每一个都闪烁着独特光芒

  文明长河奔涌不息

  传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文化接力哪一支舞蹈最能叩击你心中的陇原魂?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文化记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