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陇南:共建良俗 为爱“减负”

2025-05-20 09:37 来源:陇南日报

  原标题:陇南:共建良俗 为爱“减负”

  本报记者 尚敏贤

  五月的康县豆坝镇栗子坪村,山花烂漫。前几日,在村子的“村民说事”活动现场,村民老谈的一席话引起阵阵掌声:“现在年轻人结个婚要背债,哪还有幸福可言?我家嫁闺女,彩礼多少不要紧,小两口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这番朴实的话语,正是陇南市推进移风易俗改革成效的生动注脚。

  曾几何时,攀比彩礼的风气让栗子村多数家庭陷入困境,不少新人刚组建家庭就背负沉重债务,甚至出现“因婚致贫”现象。如何破解这个困扰乡村发展的“甜蜜负担”,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

  “移风易俗不能靠一纸禁令,需要春风化雨的持久努力。”豆坝镇结合民风习俗,打出了一套政策引导、宣传助力、文明实践的移风易俗“组合拳”,引导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树立文明新风尚。

  “我们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签订个人《移风易俗承诺书》,引导辖区广大群众破除陋习‘枷锁’,树立文明‘新风’。”豆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项项务实管用、贴近群众的举措,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不良社会现象,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景观。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随着“婚事新办、喜事俭办”的文明婚俗观念深入人心,我市的“低彩礼”“零彩礼”“婚事俭办”成为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家住徽县城关镇先农街的杨女士积极响应社区移风易俗号召,今年3月儿子结婚时,果断退掉了酒店的30桌酒席订单,改在社区举办婚礼。

  “这样形式简单又省钱,花费不超过3万元,婚礼开支大幅下降。”杨女士说。亲家车先生也表示:“比起彩礼高低,我更看重女儿和女婿的婚姻幸福。”

  近年来,面对不断攀比的天价彩礼,陇南抓住党员干部“关键群体”和婚丧事宜筹备阶段“关键节点”,多形式宣讲婚事新办理念,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治理,积极倡导“零彩礼”“低彩礼”,倡议青年参加集体婚礼,文明婚嫁理念深入人心。

  两当县运用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平台,把移风易俗作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重要内容,引导推广“婚事简办承诺”,倡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嫁观,自觉抵制婚姻买卖、高价彩礼陋习陋俗;

  康县完善领导干部“两报告一承诺”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2860余份;

  成县店村镇制定了“071213”的红白事操办标准,建设乡村礼宴中心,并把反对高价彩礼、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作为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在全县形成依村规、办事找“五会”的新习俗。

  ……

  观念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

  据统计,截至去年,全市共有文明礼仪大厅或同类型的文明婚俗场所87个,创作编排《高价彩礼要不得》《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文艺作品并演出5000多场次。全市乡村各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红白事铺张浪费治理、“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等宣传教育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20”期间武都区举办了第二届集体婚礼,为599对新人举行了集体颁证仪式;移风易俗文艺节目《钉缸》拟参加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集中演出。

  让婚姻始于“爱”,彩礼归于“礼”。

  走在今天的陇南,“零彩礼”“低彩礼”的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陇上江南”的乡风乡貌:农家院墙上的“彩礼榜”变成“幸福榜”;过去比拼车队规模的村口,如今展示着简约婚礼的合影;曾经为彩礼争执的乡亲,现在互帮互助发展特色产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