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共建良俗 为爱“减负”
原标题:陇南:共建良俗 为爱“减负”
本报记者 尚敏贤
五月的康县豆坝镇栗子坪村,山花烂漫。前几日,在村子的“村民说事”活动现场,村民老谈的一席话引起阵阵掌声:“现在年轻人结个婚要背债,哪还有幸福可言?我家嫁闺女,彩礼多少不要紧,小两口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这番朴实的话语,正是陇南市推进移风易俗改革成效的生动注脚。
曾几何时,攀比彩礼的风气让栗子村多数家庭陷入困境,不少新人刚组建家庭就背负沉重债务,甚至出现“因婚致贫”现象。如何破解这个困扰乡村发展的“甜蜜负担”,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
“移风易俗不能靠一纸禁令,需要春风化雨的持久努力。”豆坝镇结合民风习俗,打出了一套政策引导、宣传助力、文明实践的移风易俗“组合拳”,引导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树立文明新风尚。
“我们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签订个人《移风易俗承诺书》,引导辖区广大群众破除陋习‘枷锁’,树立文明‘新风’。”豆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项项务实管用、贴近群众的举措,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不良社会现象,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景观。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随着“婚事新办、喜事俭办”的文明婚俗观念深入人心,我市的“低彩礼”“零彩礼”“婚事俭办”成为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家住徽县城关镇先农街的杨女士积极响应社区移风易俗号召,今年3月儿子结婚时,果断退掉了酒店的30桌酒席订单,改在社区举办婚礼。
“这样形式简单又省钱,花费不超过3万元,婚礼开支大幅下降。”杨女士说。亲家车先生也表示:“比起彩礼高低,我更看重女儿和女婿的婚姻幸福。”
近年来,面对不断攀比的天价彩礼,陇南抓住党员干部“关键群体”和婚丧事宜筹备阶段“关键节点”,多形式宣讲婚事新办理念,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治理,积极倡导“零彩礼”“低彩礼”,倡议青年参加集体婚礼,文明婚嫁理念深入人心。
两当县运用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平台,把移风易俗作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重要内容,引导推广“婚事简办承诺”,倡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嫁观,自觉抵制婚姻买卖、高价彩礼陋习陋俗;
康县完善领导干部“两报告一承诺”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2860余份;
成县店村镇制定了“071213”的红白事操办标准,建设乡村礼宴中心,并把反对高价彩礼、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作为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在全县形成依村规、办事找“五会”的新习俗。
……
观念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
据统计,截至去年,全市共有文明礼仪大厅或同类型的文明婚俗场所87个,创作编排《高价彩礼要不得》《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文艺作品并演出5000多场次。全市乡村各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红白事铺张浪费治理、“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等宣传教育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20”期间武都区举办了第二届集体婚礼,为599对新人举行了集体颁证仪式;移风易俗文艺节目《钉缸》拟参加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集中演出。
让婚姻始于“爱”,彩礼归于“礼”。
走在今天的陇南,“零彩礼”“低彩礼”的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陇上江南”的乡风乡貌:农家院墙上的“彩礼榜”变成“幸福榜”;过去比拼车队规模的村口,如今展示着简约婚礼的合影;曾经为彩礼争执的乡亲,现在互帮互助发展特色产业……
- 2025-05-16武都冬播马铃薯迎来丰产采收
- 2025-05-16“气象服务让我们产出好茶”
- 2025-05-13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举行
- 2025-05-13陇南市复盘分析“五一”假期旅游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