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兰州市榆中县用脱毒组培+基因编辑技术打造5.1亿百合产业链

2025-05-15 10:2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原标题:从土疙瘩到金疙瘩 科技赋能实现新生 榆中县用脱毒组培+基因编辑技术打造5.1亿百合产业链

  榆中县是兰州百合的主产区之一,种植历史可追溯至400年前,如今全县13个乡镇均有分布。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9.1万亩,年产量3.8万吨,产值突破5.1亿元。

  从田间到餐桌,榆中百合既是百姓餐桌上的滋补佳品,更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金名片”,如今,这里种植的9.6万亩百合,通过脱毒组培技术迎来了又一次转型升级。

  科技破局:百合育种的新纪元

  “过去种洋芋,收成也不好;改种百合后,虽有了盼头,但病毒多、产量低,收入依然不稳定。”园子岔乡小岔村村民回忆说。长期以来,农户沿用家家留母籽的传统繁育模式,导致种源退化严重,百合个头逐年缩小,抗病性减弱。

  “传统的办法,让劣质种源代代相传,病毒累积、种质退化,产量越种越低、品质越种越差,最终影响商品百合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榆中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滕辉说。

  破局,从一粒“纯净的种子”开始。

  百合良种繁育的主要途径是脱毒种球组培繁育和鳞片籽球繁育技术。2023年,榆中县开始实施脱毒组培技术,通过脱毒组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新品种或优异单株的脱毒原原种种球,为百合鳞片籽球繁育提供优质种源。

  滕辉介绍道,选择独头脱毒优质大百合为种源进行繁育,把百合鳞片像种子一样埋入营养基质,在设施中配合适宜温湿度智能控制,每一片鳞片都能生长出2—8个小鳞茎,这片不起眼的鳞片,就是一座微型的“生命工厂”。

  据了解,以往,采用传统方法,一瓣百合鳞片培养成种球需要漫长的6年时间,而现在,榆中县将组培繁育、鳞片扦插有机结合,创新性地提出“鳞片低成本包埋快繁”新技术,迅速扩大百合种球繁育规模,大幅度降低种球繁育成本,生产出了品质好、价格低、种植户用得起的优质百合母籽。

  基因技术:精准“手术”育良种

  脱毒和鳞片繁育种球是革命的关键第一步,为了让百合更好、更甜、更抗病,榆中县通过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和诱变育种等育种方式,着力培育百合新品种。在各方面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还会用到更精准的工具——基因编辑技术,这就像一把“分子剪刀”,可以精准定位百合基因中的关键片段。通过编辑这些基因,让百合更适应寒旱环境,甜度更高,产量更大。

  在三角城村的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400亩良种繁育基地,百合良种繁育基地脱毒种球长势良好。通过脱毒组织培养和鳞片包埋技术,这里年培育优质组培种球1500万株,产值超1800万元;鳞片包埋技术实现年扩繁种球1亿粒,产值突破9000万元。

  此外,榆中县还积极推广“覆草保墒”技术,主要通过将麦草均匀覆盖于百合田,有效保持土壤湿度、防止板结,为百合生长创造“温床”。运用该技术亩均增产400至500斤,增收超8000元,百合品相更优,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全民育种:科技成为“新农具”

  科技赋能需扎根土地。为让“实验室成果”落地田间,榆中县创新构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全链条技术推广体系,政府以奖补形式推广,企业回收合格种球,合作社统一培训管理,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格局。

  全县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技术转化枢纽,231名质量安全员织密监管网络,建成68个农产品检测站,实现从种球到鲜百合的全程可追溯,农技专家学者带领团队在田间建立种质资源圃,收集优良单株,并指导农户应用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技术。此外,榆中县累计培养技术骨干及农民10000余人次,攻关完成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6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如今,北山干旱山区的农户们发现,自家地里的百合“返祖”了——球茎饱满、色泽透亮,亩产从800公斤提升至1000公斤。科技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握在农民手中的“新农具”。

  百合新生:从土疙瘩到金疙瘩

  科技不仅重塑种源,更延伸了产业链条。榆中县建成以园子岔乡为中心的百合初加工产业园、以兰州神果公司为核心的百合精深加工产业园,百合真空包装生产、百合干加工的年生产能力5000吨以上。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曾经的“土疙瘩”,如今是甘味金名片。在榆中县神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一条以兰州百合为主要原料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运行,这里是“云裳仙子”品牌百合银耳羹的诞生之地。箱箱包装完毕的百合银耳羹整装待发奔赴全国各地的市场,为当地农业加工产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日“土里刨食”的农户,如今靠百合实现增收,真正让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榆中县立足名、优、特、精产品升级,着力扶持兰州神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甘肃芳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加工产品,注册了“云裳仙子”“兰园芳莲”等商标,形成了“百合羹”“百合膏”“百合干”“百合花”等多个产品,百合产品有机认证企业1家、绿色认证企业3家,“兰州百合”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张永琰 牛文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