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科技赋能“金花”变“金油”

在陇南市武都区,金黄的油菜花海不仅是春日盛景,更是农民增收的“金色产业”。近年来,当地通过推广“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强化科技支撑、盘活撂荒地资源,让油菜籽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武都区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创新推行“水稻+油菜”“玉米+油菜”等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发展油菜种植,实现“一地双收”。2023年,全区4.2万亩油菜喜获丰收,亩产达400斤以上,总产量超1.68万吨。角弓镇村民李志祥种植的3亩油菜,产籽1300余斤,榨油300多斤,增收5000余元,成为“冬闲田”变“增收田”的生动写照。收割后的油菜秸秆还田,既培肥土壤,又提升水稻品质,形成绿色循环农业链条。

为提升生产效率,武都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2023年,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组建服务队深入田间,指导农机手操作小型收割机,实现12-15分钟收割一亩地,机收损失率显著降低。在坪垭藏族乡,复垦的400亩撂荒地通过新修“连心路”,实现机械化运输,亩产油菜籽300余斤,带动藏汉村民共同增收40万元。
油菜籽的丰收不仅带动榨油产业,还激活乡村旅游。角弓镇依托油菜花海发展近郊游,春赏花、夏榨油的“农旅融合”模式吸引大量游客。此外,当地通过电商平台将菜籽油销往全国,2023年角弓镇油菜产业年产值超2600万元,成为农民“钱袋子”的重要支撑。

武都区将油菜产业纳入“3+6”农业体系,通过粪肥还田项目改善土壤肥力,并整合专项资金修路、整治撂荒地,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保障。2025年,全区计划引进优质油菜品种,进一步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从“花开成景”到“籽落生金”,武都区将积极打造当地油菜籽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油菜籽产业与旅游、加工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 赵振 图/文
- 2025-05-12西和:万寿菊产业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 2025-05-12西和:科技赋能马铃薯产业 雾培种薯助力乡村振兴
- 2025-05-12玉门:一“甜”一“辣” 解锁“甘味”密码
- 2025-05-12庄浪:小青菜撬动村集体经济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