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2025-05-09 08:5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董春莉

  “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跨区域协同体系,打造数字动能引擎,引导算力有序迁移,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数字经济相关资源的精准化调配,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算力枢纽节点,甘肃在数字经济领域蕴含着广阔的发展潜力,我们要立足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充裕的能源储备与叠加的政策支持,系统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特色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筑牢发展根基。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基础设施决定着数据计算能力的速度、规模与潜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搭建高速泛在的连接底座,构建东西协同的算力网络,通过出台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加快升级跨区域网络传输能力,重点推动庆阳直达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国内重点地区的网络链路,降低跨区域的算力调度延迟,从根本上保障数字经济的服务效率。其次,构筑智能高效的算力设施,打造绿色多元的能源体系,攻坚服务器长期装机目标,切实提升数据计算硬实力,同时,依托风、光、电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再次,建设跨域流转的流通枢纽,培育开放共享的要素市场,通过政策协同发力,积极参与全国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打通西部算力与东部数据的高效流通路径,加快推动省级数据交易平台的功能升级,促进数据要素从碎片化供给向精准化匹配的转变,深度挖掘数据要素全周期价值释放潜力。最后,筑起立体覆盖的数据安全屏障,整合全域联动的数字防护体系,通过建设数据安全预警平台、部署保密通信节点等措施保障“东数西算”的安全传输,为甘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营造良好生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创新链牵引、产业链协同、资金链赋能、人才链支撑”,分区加速构建“四链融合”的产业培育体系,提升甘肃算力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深化“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协同筑牢创新链基础。通过加强与高校、国家实验室以及领军企业的深度协作,探索算力产业的全链条效能优化路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资源与载体,系统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着重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科研成果向可落地的实践方案转化,推动龙头企业建立技术验证平台与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形成关于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储备库,形成由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梯度式创新转化体系。其次,布局上下游脉络,拓展产业链纵深。围绕庆阳、兰州等算力枢纽吸引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群,着力开拓服务器制造、云服务、智能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算力供给、数据加工、场景应用的全链条闭环生态,全面提升算力产业附加值。再次,鼓励多元化融资,完善产业与资金融合生态。不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通过构建政社协同出资机制,优化资金供给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探索破解创新型企业融资瓶颈,提升算力产业持续发展潜力。最后,深耕本土化培育,打造人才链体系。依托算力产业实践优势与高校学科建设优势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重点孵化本土技术团队,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技术人才定期驻留服务,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安居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内生外引”的人才聚能生态,推动甘肃数字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人才驱动型加速转型。

  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紧扣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结合自身产业布局现状,将算力产业建设作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深度数字化转型。首先,促进第二产业智慧升级,运用数字重塑产业格局,重点聚焦新能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搭建产业数据平台等措施,以此优化新能源领域的风、光、电并网效率,提高石油化工行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缩短有色金属产业的高纯金属材料研发周期。其次,对新能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实时汇聚生产全流程海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分配实施精准调控,降低传统产业的能耗,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再次,逐步扩展数字企业版图,壮大智慧业态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双轮驱动模式,分阶段推动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实现数字化转型,完成国企示范、专精突破、规上普及的三级布局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轻量化解决方案,形成可推广的转型思路,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低成本、易操作的实践路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