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华亭:“畜”势而上牧牛事 乡村振兴“牛”劲足

2025-05-06 11: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添草、拌料、清棚……一大早,华亭市东华镇在华亭市东华镇黎明村红牛养殖基地,“牛倌”们就忙碌起来。

  “发展牛产业非常符合村情实际,大伙底气足,干劲足。”东华镇干部苟凌云介绍说。

  华亭是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重点开发区域之一,被列为甘肃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中药材、干果生产基地。

  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和资源优势,该市坚持把畜牧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东华镇千头红牛养殖基地项目于前年3月开工建设,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占地30亩,投资2300万元,建成现代化双面肉牛育肥棚3座1500m²,配套建设管理用房、隔离牛舍、繁育牛棚、青贮池等。”苟凌云介绍说,“目前,基地牛存栏量达到600头。”

  跟随苟凌云游走在养殖场,红牛“新家”宽阔气派,一排排灰墙灰顶的牛舍整体划一,消毒室、草料室、贮备室、繁育室应有尽有。

  “像这样的集中养殖基地,目前华亭各个乡镇都有好几处。”华亭市畜牧兽医局负责人杨海亮介绍说,“在养殖基地建设上,我们坚持走‘人畜分离,小群体、大规模’和‘适度规模发展’的华亭模式,按照‘政府补贴建场、群众分户养殖、合作社管理运营’的思路,近年来,共计投资6685万元新建千头平凉红牛养殖基地1处,新(改)建百头以上人畜分离养殖小区11个。培育产业强镇1个、养牛重点村6个、标准化示范场12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236户。”

  “只要跟上政策走,‘牛’产业一定会让群众过上‘牛’日子。”苟凌云说,这些年,得益于市上对牛产业的大力扶持,像周边裕光村的张永乾、高红民、严吴亮,建沟村的李建军、李建杰、包海平等群众摘掉“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要想养好牛,饲草是关键。

  为此,华亭市投资3500万元,建设年产6万吨全价饲料加工厂1座、5000吨全发酵保鲜饲料气调库1座,新上反刍和畜禽全价混合料、颗粒质料、包裹青贮饲料生产线各1条,为红牛加工生产好“口粮”。

  “我们年可生产反刍饲料6万吨,收储杂交构树、全株玉米等包裹青贮饲料1万吨,实现年产值2亿元,带动群众饲草种植达到3万亩以上。”华亭市优质饲草产业园负责人刘宝龙介绍说。

  在标准化养殖水平提升上,华亭市全面推广“畜—肥—饲”集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饲草料种植三位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体系,累计建成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线4条、有机肥生产企业2家,规模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100%和90%,有机肥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年均青贮玉米秸秆和各类饲草料3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85%以上。

  “在优质饲草料全产业链建设上,目前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线已投料试产,5000吨气调库正在实施主体建设。”杨海亮说,“同时,并推行‘分户种植、集中流转、订单收购’模式,依托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种植粮改饲4.1万亩、构树1万亩、紫花苜蓿4.5万亩,全市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9.6万亩,初步形成了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

  “畜”势而上“牧”牛事。在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上,华亭市集群化养殖、良种化繁育、品牌化推销、科技化支撑,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一头头红牛让群众鼓起了钱袋,为乡村振兴增添了“牛劲”。

  通讯员 张小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