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寄清明·念旧意难平 29丨清明时节忆双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道出了多少人的情思?又是一年清明至,窗外是连绵如织的细雨,我的思绪伴随着这连绵不绝的细雨,飘飞到遥远的故乡,想起已逝的父母,再次心如刀剜,而泪流满面!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家穷,父亲只读两年半私塾就回家务农,13岁时就成了种田能手。18岁开始当生产队队长,一当就是几十年。尽管他只读了两年半的书,却成了当地的“文化人”。写春联、写信、拟合同、打条子、算账等,样样精通。父亲当队长时很少回家,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忙碌在外。他总身着褪色中山装,用他那“细木棒”似的左臂夹着本本与算盘,风里来,雨里去。他的身影不是在田头地尾,就是挨家逐户地搞宣传,倡导科学种田,手把手教会村人如何配制农药等。
父亲虽不高大魁梧,但他很能吃苦耐劳。在村人眼里他就是能文能武之才,两百斤担子不在话下。但我们看得出父亲内心有时也很脆弱。他常教诲我们“要得出人头,就在书中求”,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人成才。我们没辜负父亲希望,如今,兄妹四人一个公务员,两个高级教师,最为逊色的我,亦能在报刊上发表几个文字。2010年,享年78岁的父亲,面带微笑去了我母亲的那个世界……
我的母亲王炳凤,乳名:凤子。江苏盐都学富人士,中共地下党员。在盐都学富镇镇政府档案室里,依然存有母亲是地下党的备查档案。若母亲健在,今年也不过才95岁,可她离世36年了。36年来,我心中一次次地泛起伤痛,脑海里全是母亲生前的影子……1931年,母亲出生富农家庭,却思想积极,力求上进,16周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新潮女性。20岁嫁我父亲,同舟共济相濡以沫37个春秋,将我们兄妹几个抚养成人。
记忆里,母亲永远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大襟褂,蓬头垢面扛着钉耙、锄头或担着柳筐、拖着铁锹,起早贪黑地“赶工分”,不辞劳苦地忙碌在田头地尾。回家还要做没完没了的家务活,深夜还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母亲节衣缩食,积劳成疾,多次累倒在田间也不舍得去医院抓药,她总是说那句:没事,躺会就好!可36年前,年仅59岁的母亲因胃癌晚期离开人间,而于病重期间却始终瞒着她的子女,给我们永远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之疼痛!
印象中,母亲的党性很强,做事坚持原则。平日,她宁可饭少吃一顿,党费一定得缴,而且不能少。36年前,在那土葬风靡的年代,病入膏肓料知自己无力回天的母亲,要求家人在她死后一定要火葬,临终前还遗下一沓毛票(七块八元)作为自己最后的一次党费。母亲的一生,几乎没享过一天福,几乎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甚至没吃过或吃饱几顿像样的饭菜,也没有时间好好休息过,总是操着永远操不完的心,直至停止自己的呼吸…….
风飘飘,纸灰飞扬;雨沥沥,泪如泉涌。猛然间,发觉自己苍老了十岁!不知不觉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惫、忧伤和无奈。身居异地,过去每年清明都回老家扫墓的,可眼下体弱多病“奔七”的我……伫立楼台,遥望故乡,我仿佛看到父母坟前那棵青松已萌发出了无限生机,泛绿的枝条随风摇曳着,仿佛在向我频频招手,替天堂里的父母收下了我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亲爱的父母啊,请您们好好安息吧!如有来世,我还做您们的女儿,一定百倍孝敬您们!
作者:戚思翠
- 2025-04-01白银靖远县:纵深开展“十大提升行动” 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5-04-01白银景泰县:聚力打造西部精致小城
- 2025-04-01白银靖远县:经济增速连续四年跑赢全国、全省平均增速
- 2025-03-31黄河·兰州2025 音乐季启幕 黄河之滨邀您倾听经典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