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擦亮乡村底色绘就宜居新图景

为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助力乡村振兴,近期,静宁县以“全域整治、全民参与、全面提升”为目标,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掀起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春日时节,走进治平镇杨店内,村民们正在清洁道路两边的环境卫生,人人都在为美化家园做行动。
今年,治平镇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头号工程”,从群众最关心的“脏乱差”问题入手,通过党建引领、全民参与、长效管护等举措,推动乡村面貌实现从“一时净”到“持久美”的蝶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治平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构建“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模式。各村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将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常态化任务来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各村建立“党员责任区”,通过“亮身份、包片区、晒成效”激发党员先锋作用,带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针对环境顽疾,治平镇打出“拆、清、改、绿”组合拳。拆违治乱腾空间,以“零容忍”态度拆除乱搭乱建、残垣断壁,累计清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347处,腾退土地用于建设公共绿地和村民活动广场,实现“还空间于民”。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体系,配备专职保洁员,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结合全县“废旧农膜以旧换新”行动,全镇累计回收农膜80余吨,减少“白色污染”,助力农田“排毒养颜”。同时在“厕所革命”方面补短板,推行“政府补贴+农户自筹”模式,2024年完成户厕改造150座,同步配套粪污清运服务,解决“建而不用、用而难管”问题,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坚持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并重,绿美相融,村道两侧栽植金叶榆、云杉、红叶李、樱花等苗木1500余棵,种植万寿菊、白日草、金盏菊、蜀葵等花卉53196.93平方米,形成“两季有花、三季常绿”的生态廊道。
为巩固整治成果,避免“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治平镇建立“红黑榜”长效管理制度,通过无人机航拍、村社干部巡查、包片领导实时监督的模式,及时曝光问题点位并限期整改,考评结果与村干部考核挂钩,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环境整治没有终点,我们将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推动人居环境与苹果产业深度融合,将人居环境整治做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笃行不怠、踔厉奋发,书写乡村振兴的魅力答卷。”治平镇党委副书记尹标介绍。
今年以来,为全面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静宁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紧盯农村公路、河道、村道“三线”,排洪、排污、灌溉“三渠”,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公共场所“三片”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以及烟花爆竹碎屑等脏乱差问题,确保整治到位、清理彻底。并以“周五志愿服务日”“双报到双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联合公益岗位、动员村社群众主动投入到村庄清洁行动之中,通过房前屋后自扫、公共区域同清等形式,全县累计清理乡村垃圾600余吨,全县乡村面貌向村村干净、户户整洁、无臭无味迈进。
今后,静宁全县上下将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清在日常、管在经常、督在平常,擦“亮”乡村面貌,“净”享乡村新颜,全面绘就乡村宜居宜业和美新画卷。
通讯员 孙锦丽 李普高 文/图
- 2025-03-05高台:“移居”变“宜居”开启新生活
- 2025-02-20平凉崆峒:向美而居 从“宜居”到“乐居”
- 2025-02-10华亭:打好城乡发展“融合牌”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
- 2025-01-02庄浪: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