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80后创业者周东芳以编织为翼 引领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

2025-03-28 10:0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周东芳

  在陇南成县小川镇小川村,有这样一位女性,她用手中的毛线和铁丝,编织出了一条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之路,她就是周东芳,一名80后的创业者。在“三八”这个妇女节,她的故事宛如一曲激昂的巾帼赞歌,奏响了新时代女性奋斗的最强音。

  初绽技艺光芒 从兴趣到手艺传承

  周东芳出生于一个裁缝家庭,母亲的巧手在布料间穿梭,缝制出一件件衣物,这成为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自小耳濡目染,她对各种手工技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上小学时,别的孩子还在玩玩具,周东芳就已经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学会了织手套和织帽子。那些简单的针法,在她手中如同灵动的音符,编织出温暖与美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东芳的编织技艺愈发精湛。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们纷纷来到她家,向她学习织毛衣、拖鞋。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手把手地教导每一位前来学习的姐妹。在她的带动下,编织这门手艺在小川村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许多家庭贴补家用的重要方式。

  妇联引领成长 开启新的职业篇章

  三年前,对于周东芳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被推选为村妇联主席,这一身份的转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久后,她有幸前往省城,接受了甘肃省妇女联合会组织的巧手培训。这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周东芳渴望提升技艺的心田。

  在省城兰州的培训中,周东芳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编织理念和技巧,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培训结束时,她不仅带回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带回了“工作”。她带回了一些拉菲草,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将其编织成草帽,再寄给厂家赚取手工费。这一小小的尝试,为村里的妇女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就业之门。

  创办巧手工坊 拓展编织事业版图

  随着编织业务的逐渐增多,周东芳意识到,仅仅依靠零散的加工订单远远不够。于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她毅然决定创办自己的手工编织作坊——西狭巧手坊。这一举措,让村里的留守妇女们有了一个集中工作的场所,也让她们的手工活有了更稳定的发展平台。

  如今,西狭巧手坊的订单源源不断。许多合作商家对她们的编织品赞不绝口,一次下单就是几百上千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周东芳笑着说:“这虽然是个幸福的烦恼,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潜力。”

  由于手工编织工作简单、上手快、就业方式灵活,周边村镇的留守妇女、陪读家长、残疾人都纷纷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中来。

  电商助力腾飞 让编织品走向世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周东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让西狭巧手坊的编织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绝佳机会。她积极学习电商知识,将那些精美的手工编织艺术品“搬”上了网络平台。

  在小红书上,周东芳发布了700多条编织视频教程,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这些教程不仅展示了编织的过程,还分享了许多创意和灵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手工编织的魅力。通过这些视频教程,她发展了线上供货人员400多人,进一步壮大了编织团队。

  同时,西狭巧手坊的产品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多家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产品的年产值达到200万元,远销海内外。周东芳还和浙江义乌的外资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这标志着西狭巧手坊的编织品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今年的目标就是扩建厂房,改造布置新展室,为更多妇女群众提供就业平台,带动更多有理想、有技艺的巧手们实现在家就业,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周东芳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通讯员 宋海涛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