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非遗文化看甘肃(16)|钟彩银和她的彩绘纸缸 藏在陇东民俗里的鲜艳小花

2025-03-26 10:32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在庆阳的陇东民俗里,纸缸是结实耐用又美观的收纳器物,在物质生活并不宽裕的年代,不仅能装东西还是一件装饰品。家在庆阳华池的“泥纸混塑”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钟彩银就是制作彩绘纸缸的手艺人。在她的一双巧手下,“泥纸混塑”成了纸缸、纸盆、纸簸箕,在家庭的角角落落点亮生活。

  位于陇东的庆阳是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也是农耕之源,丰富的民俗讲述着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纸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家庭容器。

  钟彩银说,以前人装米装面都用纸缸。这种缸通过“泥纸混塑”的工艺制作完成,经久耐用,而且装得多还不重,深受陇东人家欢迎。

  “泥纸混塑”字面意思就是泥和纸的混合物塑型之后得到的器具,事实上制作过程也是这样。

  钟彩银说,一个泥纸混塑制品要好几道工序,每一道都耗时耗力。

  小时候钟彩银家里好一点的纸用来包书皮,不舍得用来做纸泥混塑,就攒够几件破衣服、破棉布,和着旧书烂纸,在水里浸泡三天,这叫泡纸茎。

  泡好的纸茎经过浆洗,反复揉搓,洗到表面光滑,接着用棒槌砸,直到砸成糊糊状,挤干水分再用清水浸泡冲洗。

  洗好的纸糊要把水挤干,和上少量胶泥,揉成软泥状,放在手中拍打,并一片片拍在模子上。待其凝固到一定程度,基本定型,还要用木板继续拍打表面,使其平整紧实。

  成型的泥纸混塑容器在水分蒸发掉一半的时候,要从模子上卸下来,一般需要两个人一起操作,不能太使劲,以防变形,卸下来后还要尽快用绳子绑住,否则容易变形扭曲,或者破裂。

  接下来趁着刚拍好的泥纸混塑容器还没干,将边缘不规整的地方修剪一番,用棉布包边、晒干,最后在表面糊上干净的纸,进行最后的美化装饰。

  钟彩银说,这一个个步骤都是她从小跟妈妈学的,其中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更能体现民间艺术的魅力。现在作为传承人,她把这项技术传给子女,她希望子女们在制作过程中培养耐心和毅力,将这门来源于生活的手艺传承下去。

  事实上“泥纸混塑”还包含其它民俗,比如纸缸上装饰的绘画,纹样都是庆阳剪纸的延伸,也是民俗艺术的生活化体现。

  钟彩银说,在非遗之路上,她最敬佩的人是母亲白玉玲,虽然母亲去世已经7年了,可是母亲在民俗百花园里留下的芬芳却万古长青,她所学习的泥纸混塑只是百花园里的一朵小花,而更多的民俗都藏在以母亲名字命名的华池县白玉玲民俗文化展览馆中。

  在这个馆中,保留着钟彩银母亲留下的刺绣蝴蝶花样有13558个,鱼纹样有1万个,鱼纹样刺绣1000多个。还有母亲的嫁衣,都是宝贵的陇东民间艺术。

  徜徉在白玉玲民俗文化展览馆,时光仿佛倒流,曾经的陇东民俗生活清晰可见,通过白玉玲老人生前制作的66类女红作品,观众记住了一位心灵手巧的陇东民间艺术家,也走进了陇东人家黄土窑洞里的生活。

  钟彩银表示,母亲的爱就是最好的传承,扎根民间艺术沃土,她一定会将这些手艺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