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折柳寄清明·念旧意难平 14丨清明追思:父亲是个平凡而又朴实的人

2025-03-25 17:51 来源:中国甘肃网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自父亲20007月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五年了,每逢清明节,心中便泛起无尽的思念与感慨。

  父亲安息在县城内的一座小山上,叫桂枝岭,离我们住的小区不远,只有四里多路。到清明扫墓时,有时我们是走路过去,有时我们是骑摩车过去。每年清明时天气各有不同,有的年份是大雨滂沱,有的年份细雨霏霏,有的年份是阴云密布,有的年份是晴空普照。如是碰到下雨的日子,上山的路是泥泞湿滑,要十分小心,上山变得艰难;如是碰到阴天或稍晴的日子,上山顺畅多了。但无论何种天气,都无法影响我们前去扫墓的决心和情感。

  按我们当地风俗,清明扫墓可在正清明前后三天进行。早些年,每年清明扫墓前一天,我们会准备好供品,三支蜡烛、三支香,三碗饭,三杯酒,还有水果、肉块、鱼块、纸钱、鞭炮等,还准备好镰刀、镰锄、手套等工具。到清明扫墓日子,我们三兄弟携全家来到父亲墓前,墓旁有几株苍劲的松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松叶苍翠欲滴,山风掠过岿然不动。我们用镰刀清理杂草,用镰锄清理墓沟,为墓地添上新土。清理好墓地后,摆放供品,燃放鞭炮,下跪祭拜,烧纸钱。近几年因提倡文明祭祀,就不燃放鞭炮,烧纸钱,更多改为插花和摆放供品。

  祭拜完后,凝视着父亲墓碑,静静站立,细细回忆父亲的一生,父亲的身影、笑容、温暖的教诲,宛如电影般在眼前浮现,历历在目,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如昨,每一段回忆都饱含深情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和奉献的一生。

  父亲1956年毕业于湖南中南军政医学。在那个年代,边远山区医疗人员稀缺,医疗资源匮乏。响应组织的号召,他毅然前往郴州汝城山区。据父亲回忆,当时汝城还未通公路,他们一行人先乘车至广东乐昌,再翻山越岭数十公里,才达目的地。对正值青春的他而言,面对这崇山峻岭、荒凉偏僻的山区,心中难免涌起一丝忐忑与伤感。但党和组织的安排高于一切,他只有无条件服从。

  父亲热爱学习,对业务知识有着深厚的钻研精神。他平时不喜打牌,一旦夜晚无事,便端坐在书桌前,埋头研读《伤寒论》《黄帝内经》《西医学》《中医杂志》等业务书籍,书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类书籍。父亲看书极为认真,时常用笔做记录,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夏日炎炎,他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思考;冬日寒冷,他则围着火盆,披着旧棉袄,静静地坐着核对资料,长年累月,坚持不懈。正是这份对业务知识的渴求与孜孜不倦的钻研,为他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除了白天为病人看病治疗,晚上也时常出诊上门,为百姓解除病痛。在我的记忆中,曾有一次,凌晨一点左右,一对夫妇焦急地来到医院,说他们的孩子神志不清,病情危急。在那个没有车、又下着雨的寒冷冬夜,面对十多里山路,父亲毫不犹豫,背上急诊箱,一路奔向孩子家。经过他的抢救,孩子终于转危为安,这对夫妇感激涕零,而父亲认为这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像这样深夜起床为病人看病的情况,父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除了中医,父亲还自学了骨伤技术当时医院里没有医生会这门技术,给许多患者带来了痛苦。于是,父亲买来相关书籍,刻苦钻研,一边摸索一边临床实践。他亲自选用红花、当归、川芎、没药、乳香等中药材磨成药粉,成功治愈了许多患者,内心倍成就

  父亲非常重视家风教育,常给我们讲述勤俭、孝道、礼让的故事。七十年代,山区冬季寒冷,经常停电。在无电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父亲会给我们讲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导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每一粒米饭。他还会给我们讲述东汉的黄香如何孝顺父亲,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暖被窝;晋代的王祥如何在冰天雪地中为继母卧冰求鲤;以及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从小培养了我们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成为我们今后人生道路上成长的精神力量。

  清明时节,春风化雨,草长莺飞,山坡翠绿,我们在追思先辈,表达怀念之情的同时,也是踏青赏游的时节。无须像杜牧描绘的那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过度悲愁伤感,先人是希望后人好好珍惜,好好生活。

  清明不仅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反思自我、珍惜当下的时刻。我们要将先辈的精神作为前行路上的动力,成为抚育后人茁壮成长的希望,成为热爱生活的源泉,成为在艰难困苦拼博中的力量,让爱与希望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未来

  父亲的一生虽平凡却伟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辛劳与爱。感恩父亲对我们的养育,把我们从依呀学语培养成人,父亲付出一生辛勤和心血。在我们心中,父亲的形象永远高大而温暖。

  虽然父亲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与爱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将永远怀念他,深深的思念他,愿父亲在天堂安好

  (作者:王宇平

  投稿请点击查看:“折柳寄清明·念旧意难平”征文启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