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金昌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金昌,何以高速“奔跑”

2025-02-25 08:24 来源:甘肃日报

金川集团生产厂区。(资料图) 金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昝 琦 宋振峰 范海瑞 谢晓玲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景永鹏

  新春伊始,金昌数据依旧很耀眼:

  连续12个季度,金昌市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一名。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06亿元,增长13.6%,位列全省第一。

  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当中,金昌市经济增速一度占据榜首。

  金昌,何以高速“奔跑”?日前,记者走进金昌探活力。

  启示一:市与企的融合

  ——上下同心者胜,和衷共济者赢。互融互促、合作共赢,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市企融合“融”出发展加速度

  金昌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金昌市委书记王方太观点鲜明:“就是市企融合。市企融合也是金昌发展的最大支撑,是金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保障。”

  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

  1958年,龙首山下发现的一块孔雀石,拉开了中国镍钴工业建设的序幕。

  1959年,永昌镍矿成立,金川公司自此诞生。

  1981年,国家批准设立金昌市,被誉为“中国镍都”。

  从金昌市设立的那一刻起,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就成了市企之间的本质属性。

  在金昌市采访时,我们接触的每位干部群众都与金川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本就是集团子弟,有的是亲友在集团上班,还有的是在集团产业链上相关公司上班……

  市企共根同源、血脉相连。多年来,金昌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对金川集团开发建设和改革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金川集团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等建设,有力支撑金昌高速前行。

  可以说,金昌过去的辉煌是市企一同开创的。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市企又如何答好“合作”这道考题?

  2020年,金昌市委响亮提出,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发展!

  从那时起,一开年,市企双方便相聚一起,共谋项目、同解难题,不分你我、坦诚交流,传递着“永远是一家人”的清晰信息,续写着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又是一年的“新春第一会”。2月6日,金昌市委市政府和金川集团举行2025年市企融合发展座谈会。

  这既是“一家人”增进感情的交流会,也是一次重点工作的推进会。奔着解决问题去、冲着深化合作来,心无旁骛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金昌市和金川集团合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依靠市企融合“融”出发展“加速度”。

  不利于市企融合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市企融合的事坚决不干,不利于市企融合的人坚决不用!金昌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为金川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创造最优条件,精准高效做好服务保障。

  这不仅仅是金昌市对干部的要求,也是金川集团职工的共识——牢固树立“一家亲”的地域观、“一盘棋”的大局观、“一体化”的发展观、“一条船”的奋进观,不断深化拓展融合领域,做到机制上共创共建、发展上共进共生、成果上共享共赢。

  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金昌,如何做好招商引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金川集团是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铜生产企业,也是甘肃唯一的世界500强企业。

  金昌市深刻地认识到,金川集团,就是金昌市最大的“商”!

  历经两年多的建设,总投资57亿元的“十四五”省列重大项目——金川30万吨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宣告建成投产。

  3个月前,作为配套项目,金川集团年产40万吨智能铜电解项目一期工程投产。

  看重工业重镇河西堡的雄厚基础,金川集团布局的这一项目,运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将智能装备与有色冶炼生产充分结合,企业转型升级弹出“新音符”。

  作为金川集团本部之外投资最大的项目,这一项目的投产,也让工业重镇河西堡如虎添翼。

  河西堡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闫庆俊告诉记者,去年园区产值突破170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今年项目达产达标后,初步估算,园区产值在此基础上,至少翻一番。

  在金昌市和金川集团的“双向奔赴”中,2024年永昌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1%,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一年。

  金川集团在甘肃省的产业链“链主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金昌市紧紧依托这个最大的“商”,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招商、靶向补链。以前各招各的商的金昌市和金川集团,如今肩并肩,联袂挺进招商引资主战场。

  项目共谋、线索共享,客商共谈、活动共办。金昌市通过“以商招商”模式,与金川集团一道聚焦“需求侧”、做优“供给侧”,引进关联企业,加快形成“链主”“链群”企业互融共促的产业生态。

  在市企融合的强大合力推动下,一个个与金川集团密切相连的产业在镍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金川集团拉动全市产业投资达70%以上。

  新时代,金昌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步入了“快车道”。一个“金川兴则金昌富,金昌美则金川荣”的全新发展格局,在金昌深入人心。

  启示二:有与无的思辨

  ——突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运用创新思维因地制宜、精准谋划,“无中生有”闯出一条经济发展新路径

  市企融合,让金昌快速奔跑有了十足的底气。

  但金昌的快速发展,仅仅是“家里有矿”吗?

  一个现象令人深思——

  也是因为有矿,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金昌曾一度发愁:资源日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诸多瓶颈制约,前路究竟在何方?

  有转型之痛,也要看到转型之机。走在转型发展“十字路口”的金昌重新打量自身,国家“双碳”目标加持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让他们眼前一亮:金昌不仅有矿,还有“风”和“光”。

  追“风”逐“日”,“风光”无限。作为“镍都”,金昌镍、铜、钴等制造新能源电池的原材料丰富。新能源电池材料需要的36种原材料,金昌27种都能生产。

  换个眼光,就连位于戈壁滩,也成了金昌得天独厚的优势。

  甘肃亿镍集团金拓锂电公司是最早落户金昌的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之一。在参观金拓锂电公司的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车间外面有两个通道。

  “现在走的是外面的行人通道,里面的是物流通道。车间生产要求恒温恒湿。多了一道物流通道的隔绝,外面的空气就不容易进入车间了。”甘肃亿镍集团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研发主管范进雷解释说,这是因为新能源电池对湿度、温度、风沙、防尘等要求都很高,尤其对空气湿度特别敏感。

  金昌因其相对干燥的气候,成了新能源电池生产的理想之地。

  范进雷告诉我们,不管春夏秋冬,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相对湿度必须达到10%以下。而金昌,除了雨雪天气外,湿度基本就是10%。东南沿海同行的除湿系统电力成本,至少比他们多一半。

  恒温恒湿,防尘比医疗行业做得都严格,注定电池生产企业电耗很高,而有着别样“风光”资源的金昌市,绿电充足,又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立足富集的矿产资源、丰富的风光资源、完备的工业体系,金昌加快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他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赛道——大力发展风光电、新能源装备、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等产业,打造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千亿级产业链。

  设立一期10亿元的镍都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新能源电池产业联盟,设立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金昌铆足劲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电池产业发展。

  在金拓锂电公司的包膜车间,我们看到,一个黄色的机器人正不知疲倦地挥舞着手臂,搬运着刚刚生产出来的一块块重达6公斤的新能源锂电储能电池。

  “现在,我们在给头部央企做代工。每天能产7200块储能电池,已经是满负荷生产。”范进雷告诉记者,“最近,每天得往外发两辆大卡车的货。”

  政策红利有效释放,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目前,金昌引进锂电池电芯生产企业7家、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企业29家,新能源电池材料本地化率已达到77%。

  在金昌,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串点成线、扩链成网,产业集群初步成形。现已成为西北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供应基地。

  他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供应基地。

  新能源在加速布局,新产业也在加快成长。

  金昌,气候凉爽、能源充沛、地质稳定,是我省适合建设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的地区。

  乘“云”而上,加“数”前行。一朵“紫金云”,飘进了金昌。

  甘肃紫金云大数据中心是甘肃电投打造的全省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也是我省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紫金云”数据中心的集聚效应,金昌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金昌积极融入全省“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建设,初步形成了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这些现代产业体系的“无中生有,破土而出”,考验辩证的眼光,体现发展的智慧。金昌仔细研判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谋划,突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运用创新思维、逆向思维,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启示三:旧与新的转换

  ——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通过改革创新为其注入科技创新基因,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让“老树”发“新枝”

  有了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是不是可以忽视、放弃了?

  金昌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在金昌,接受我们采访的每个干部职工,说到产业发展,几乎人人都要提到一个数字组合——“2+4”。

  这就是金昌市委市政府推动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抓手——“2+4”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产业链,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产业链。

  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作为镍都,金昌清醒地认识到,有色金属传统产业是当地经济的“底座”,绝不是夕阳产业。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金昌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改革创新为其注入科技创新基因,在更新旧动能中迸发新活力。

  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卡链”“断链”重大技术需求,金昌着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行动,成功破解了高端半导体芯片用超高纯镍钴铜材料等一系列新产品制备关键技术和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部分产品和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

  在金川集团镍钴股份有限公司镍合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手撕镍”。

  它的学名叫“超薄纯镍带材”。现代化的厂房里,只见厚重的镍板经过大型辊轧机反复碾压,就变为超薄纯镍带材,厚度仅有0.05毫米,还不到A4纸的一半,用手轻轻一撕就能撕破。

  镍具有较强的耐腐蚀、耐高温和防锈属性,被广泛应用于不锈钢、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中。薄,意味着更好的传导性、更低的能耗和更加广泛的运用空间。

  金川集团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调整产品研发结构。

  多项技术攻关,多道工序锤炼,最终,厚重的镍板“摇身一变”,成为“手撕镍”,身价倍增。金川集团这一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实现量产,成功销往海外。

  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去年,在金昌,国内唯一、全球首创的复杂难处理镍原料火法生产线顺利投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用4N5无氧铜板材实现国产替代,金川集团精密铜材公司获评首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镍钴铜新材料集群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产业入选第三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金昌以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牵引,持续做强镍铜钴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产业,让“老树”发“新枝”。

  向“新”图强,聚“链”成势。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中,金昌市以产业链为关键抓手,化点成珠、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更“新”、发展模式更“绿”、经济质量更“优”。

  一条有色金属产业链,金昌市便借助金川集团公司这个链主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出金属纳米粉体、高温合金、耐蚀合金、铜加工产品、海绵钛及钛合金等5个细分产业链。

  在这一个个细分的产业链中,金昌又重点研发高温合金、高纯金属、功能性材料、3D打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这里原来是金川集团三厂区。”我们没想到,眼前的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前身是2013年停产的金川集团老钛厂。如今,在成功引入龙佰集团参股后,被其旗下的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盘活了。

  钛金属作为一种稀有金属,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化工冶金、海洋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被誉为“太空金属”“海洋金属”等。

  “4年前的1月15日,我们成功复产。现在,公司产值超过10亿元。全国年产20万吨海绵钛,我们占到了七分之一。”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伟伟说。

  如今,金川集团全力推动镍钴向动力电池材料转型,镍铜合金和贵金属向精深加工升级,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目前,电池材料和有色金属延伸加工产业的产值已占全集团的四分之一。

  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金川集团工业生产中丰富的副产品——金属废渣、工业硫酸还有蒸汽等,成了各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眼中的“宝贝”。

  上市企业——金昌高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来了!他们以金川集团和金昌市相关企业的固废为原料,回收有价金属,目前已形成一个投资额达20亿元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金昌市发挥资源优势,以氯碱化工、硫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精细化工为重点,加快建设西北新型化工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工业固废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尾矿、冶炼渣、磷石膏等循环利用,加快建设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产业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进。金昌市“2+4”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转型升级中持续壮大。“2+4”现代化产业体系产值从2021年的66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85.6亿元,年均增长34.9%,有力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

  成功突破千亿目标!2024年,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跃上千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31.4%。

  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由金昌市、白银市、兰州市和武威市四市联合申报的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新旧更迭中,金昌不断向前。一条条不断壮大的产业链,“链”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金”彩。

  启示四:城与乡的统筹

  ——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说起金昌的发展,许多人便将眼光投向了市区或者金川集团。

  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金昌。

  相比我省其他市州,金昌虽然面积小、农村人口少,但市委市政府没有忽略它的另一部分——乡村。

  王方太说,金昌的主要矛盾就是,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

  发展,必须是城乡区域协调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发展。金昌市以创新思维、务实举措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

  我们注意到,作为工业大市的金昌,在其打造的“2+4”现代产业体系中,有一条农业产业链——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

  答案不言自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金昌用工业思维撬动农业发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面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

  作为全省十个养羊强县之一的永昌,水草丰美,自古有养羊的传统。“永昌肉羊”,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让“羊产业”托起当地百姓致富梦?

  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来到县里投资,养奶绵羊促农增收。他们找准了一个方向:绵羊奶营养非常丰富,是世界上公认最接近母乳的乳品。

  经过严格的消毒后,我们走进了这家公司。坐上电瓶车,公司经理柴作栋便忙乎着给我们介绍路边的“风景”:“右手边,这是产羔舍,那是羔羊保育舍、怀孕母羊舍、种公羊舍……左手边的人工草场,有红豆、燕麦、苜蓿等十多种牧草。”

  约20分钟后,我们才来到拥有3层楼高的挤奶大厅。一群群奶绵羊正不断地从外面涌入,排队等候着,挤上从瑞典进口的两条挤奶生产线。

  “这只是我们核心育种场,有5220亩地,相当于近500个足球场。也是我们3座万只奶绵羊生态牧场之中的一个,整个园区有1.6万亩。”柴作栋告诉记者,他们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奶绵羊养殖基地,奶绵羊存栏量4万余只,日产绵羊奶11吨。

  国内目前还没有奶绵羊品种,这家公司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优质奶绵羊品种,和我国的湖羊杂交,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并联合国内科研院所,成立了国内首家绵羊奶产业研究院,进行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把传统的肉羊转型成为乳肉兼用型品种,既能增加养殖户的收益,也让消费者有更多乳制品选择。

  让当地养殖户踏上增收致富的“羊”关大道!这家公司建立与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和经营联合体,累计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羊1万多只,4万多群众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奶绵羊产业发展中,累计解决就业2000多人次。

  在金昌,村民致富路上的“三朵金花”,除了畜,还有菜和草。

  带着浓郁的“绿色”品质和独特的泥土芬芳,气候寒凉的永昌县种植的胡萝卜、娃娃菜、菜心等优质高原夏菜,早已俏销四方。

  如今,兰心、斗白心、银丝王……这些以前金昌人从未听说过的南方蔬菜,连片种植在了金川区、永昌县的沃野,变成了品质优良的“供港蔬菜”,出现在广州、香港、澳门市民的餐桌上。

  打造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发展现代戈壁生态农业,金昌现可生产100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成为甘肃“北菜南运”“西菜东调”高原蔬菜主产区,是国内重要的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之一。

  “中国苜蓿看甘肃,甘肃苜蓿看永昌。”金昌种的紫花苜蓿居国内优质苜蓿草前列。

  将小牧草做成大产业,将一棵草变成一条链。蒙牛、伊利、夏进等知名乳品企业,来到金昌“抢”草了!金昌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牧草产业集群,成为我省最大的商品苜蓿种植基地和国内优质牧草重要产地。

  提品质、延链条、树品牌,金昌持续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着力打造菜草畜特色优势产业百亿产业链,勾勒出产业发展新图景。

  百亿目标实现了!金昌菜草畜产业于2023年突破百亿大关,当年产值100.11亿元。2024年实现产值105.63亿元,同比增长5.5%。

  对“三农”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以工补农,再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了。

  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金昌拓展“强工促农”模式,深入推进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融合发展。

  走进毛卜喇村吨包袋加工厂“共富车间”,村民王发桂正和同伴脚踩缝纫机,手麻利地移动着塑料编织袋的料子。随着机针快速游走,很快,一个针脚细密的吨包袋便制作完成。

  “我一天缝30个,一个月能挣近3000元。”王发桂没想到,60岁的她在照顾老伴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拿上“工资”。

  建起“共富车间”,源于金川集团。

  金川集团每年包装搬运工业产品,得用大量吨包袋。在他们的帮扶下,红山窑镇在毛卜喇村、马家坪村、山头庄村建立3处吨包袋加工“共富车间”,不仅带动100多名村民每年增收3.5万元以上,还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以上。

  强工促农、强城带乡,市企融合、产城融合,金昌统筹推进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融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金昌市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永昌县、金川区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金川区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快递、村村通污水管网,城中村供热、供水管网与城区实现同网同源、互联互通;

  ……

  在金川区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我们看到,这里还挂着宁远堡镇高崖子村联合委员会的牌子。

  这是为何?原来,自2022年开始,金川区在高崖子村探索“村居融合”改革试点。

  金昌市公安机关为高崖子村643户村民换发了户口簿。这里的村民户口簿既有村子地址,又有城里居所,背后的深意是他们既是村民,享有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惠农政策,还多了一重“居民”身份,享受上了城市居民的待遇。

  过去的金昌,“城是城、乡是乡”,城与乡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今的金昌,乡村经济蓬勃发展,城乡融合、同奔富路,美丽乡村的内涵正被重新定义。

  启示五:虚与实的呼应

  ——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都会沦为空中楼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抓进位

  在金昌市采访时,市里很多干部和我们提起“2+4”现代产业体系,都会说到产业链上的千亿目标、百亿目标。

  在金川集团采访时,很多员工不约而同都会提到他们这几年的奋斗梦想,就是建成“万亿金川”、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百亿、千亿、万亿……心中有目标,脚下才有路。

  但再好的目标,没有扎扎实实的干劲,也难以抵达成功的彼岸。

  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干”字当头——

  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商务部年度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2019年排名第210位,2023年进位到第66位,并入选“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实现了华丽蝶变。

  惊人一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离不开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助推发展动能大提升,以营商环境大改善助力发展质效大跃升。”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振德告诉记者。

  以招商引资为牵引,增强经济发展能级。聚焦打造“2+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金昌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既挂帅又出征,紧盯好企业、好项目,主动上门对接洽谈,全力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化工循环、高端电气装备制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领域的多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落地。

  项目“招进来”只是第一步,“落得下”才是真本事。“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在金昌,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金昌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立市级领导“四个一”包抓机制,按月跟踪调度,有效促进项目线索转化。

  企业点题、部门答卷,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项目管家+专班跟进”协同服务机制。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每一个招商引资的项目,都有“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

  企业公章免费刻送,施工图纸审查“买单”,落地前的手续办理,协调解决难点堵点……经开区压实工作责任,用真心、真情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店小二”。

  “细”字为要——

  王振德打开手机,给我们展示了“金昌市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图谱”。他说,这是金昌市为实现精准招商、靶向补链,精心绘制的产业招商图谱中的一幅。

  对标任务书,细化施工图。缺什么,就招什么;缺多少,就招多少。产业链各阶段,需要哪些类型的企业一目了然。

  投资大于5000万元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再不像以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金昌现在依靠图谱,实施“色卡”管理。

  图谱中,项目按照推进进度,标注着不同的颜色。绿色的,已开工建设;蓝色的,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橙色的,正在洽谈且合作意向较强;红色的,正在洽谈但合作意向较弱。

  不同颜色提醒,发扬钉钉子精神,金昌招商引资,得以不断提升执行的创造性、行动的力度和实干的效果。

  “实”字为先——

  年初亮目标、年中亮进度、年底亮成果。金昌强化“比”的意识、发扬“拼”的精神、鼓足“争”的劲头,持续深入开展“三亮”活动,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一把手”脱稿讲述,市领导现场点评。干得亮眼的,表扬奖励;排名靠后的,提醒谈话。金昌以“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创一流”的标准,让大抓落实、狠抓落实成为风尚,倒逼各单位各部门负责同志用心谋划工作,精心推动落实。

  金昌在全省率先开展聘任制公务员招聘工作,对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领导抓、抓领导,出实招、求实效。金昌把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贯穿能力作风建设全过程,干部群众更加主动作为、勇于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拼经济,凝心聚力加油干。

  “在金昌,我们人人都是招商员,人人都是营商环境。”采访中,当地众多干部都用这样一句话来介绍自己的职责。

  金昌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凤给我们讲了一个细节,力证这一说法。前一阵子,李凤和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周晓堂一起到一家企业调研。见到企业负责人,周晓堂问:“你们的施工工地上,笤帚怎么还在那个地方放着呢?确实影响咱们的环境啊!”

  “连笤帚位置都记得提醒,这说明他经常到企业调研,也对服务企业非常操心。经开区不愧为去年全省优秀公务员集体一等功。”那一刻,李凤非常感动,她在心里默默地为金昌经开区点了个大大的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