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易地安居 幸福扎根——2024年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为民实事任务超额完成

2025-02-18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易地安居 幸福扎根——2024年我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为民实事任务超额完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沐浴着冬日的阳光,顺着江上路8公里处,穿过崭新的便民桥,就到了礼县江口镇谢家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

  平坦的道路,宽阔的广场,整洁的环境,一排排农家院错落有序,一条条水泥路干净整洁,铺就着搬迁群众的幸福底色。

  走进谢家村村民谢斩进的新居,宽敞明亮,各式新款家具样样都有,一家人坐在炉子旁边,计划着来年屋外装饰和务工地点。

  “以前我们住在山区,交通不便,还是老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怕泥石流,觉都睡不好。现在新房子远离威胁点、布局好、卫生好,赶上好政策是我们的福气啊。”谢斩进说。

  我省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2024年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当年10件为民实事项目,其中包括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启动实施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我省持续以“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为目标,建立“组织领导、定期调度、责任落实、专班推进”四大机制,按照“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区落实”原则,由省自然资源厅发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会同各级各方各部门全力协作,统筹安排资金,对照任务清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威胁区、河湖管理范围及暴雨山洪受灾区、地震灾害危险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范围内群众避险搬迁。

  确保速度和质量的同时,我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和美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强县域行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安置规模统筹考虑交通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配套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村卫生室、养老服务设施等,让搬迁群众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

  既留住乡愁、记忆,又聚人气、烟火气。走在金塔县中东镇团结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安置”二字不再是搬出来、住进去,而是逐步建成的集“形美”“神韵”“气足”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和美乡村。

  一栋栋崭新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便民超市、卫生室、活动室、老年餐厅、物流寄递、文化广场、阅览室等公共设施配套完善,打造了“10分钟便民生活圈”。

  “家门口有柏油路,出行很方便!”“在互助幸福院里吃饭,饭菜好吃还不贵!”“饭后还能在文化广场活动”……提起搬迁新居这件事,大伙儿纷纷点赞。

  为了减少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我省对每户搬迁群众补助资金10万元,实现有贷款意愿的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全覆盖。同时,统筹整合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助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加速推进。

  2024年,全省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30亿元,累计落实108.29亿元;发放贷款6.6亿元,累计发放48.14亿元。

  安居后如何乐业?何以致富?

  张小丽是土生土长的陇南市礼县三峪镇人,搬迁到永兴镇集中安置点之前,她和家人心里一直不踏实,“搬到别的乡镇,基本生活怎么保障?”

  很快,张小丽的顾虑就被打消了。搬到新家没几天,她就在位于永兴镇的礼县智诚圆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上班了。“搬进新居后,不仅住得安心,还在附近的工厂找到工作,每月能挣四五千元,日子会越过越好。”张小丽说。

  这家公司是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乡村就业帮扶工厂,解决了100人就业。除此之外,当地还安排公益性岗位10名、生态护林员2名,安排资金8万元开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吃上家门口的“产业饭”。

  当地政府的有益尝试是甘肃省解决“搬迁群众何以致富”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年,全省上下重点围绕“增收入、怎么富、能融入”,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推广以工代赈、设置公益性岗位等,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多措并举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因势利导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初级产品加工等产业。据统计,全省累计整合扶持产业项目资金18.77亿元,涉及产业项目208个。

  在千千万万搬迁群众心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带来的政策红利不仅让他们“搬”出了新希望,也让幸福生活扎了根。据了解,2024年度全省已搬迁入住30144户10.62万人,搬迁入住率为150.72%,超额完成了为民实事的2万户任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