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说·奔流·望河亭】临潭万人扯绳:一根绳索上的文化韧性

2025-02-14 19:50 来源:奔流新闻

  在今年元宵节的灯火中,临潭县开启“万人扯绳”民俗活动。一条长1808米、重16吨的巨绳,牵动万人竞相角逐。这场震撼人心的仪式,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众集体记忆,不仅是一次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精彩展示,更是一次非遗传承保护的生动实践。

  临潭古称洮州,扯绳源于明朝屯军文化,当时的军士们通过拔河演练增强体力、培养战斗默契,这种军事符号在岁月流转中演化为民间活动,更是被注入了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在今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临潭万人扯绳活动,成为推动临潭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当地借此构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春立体文化场景,向线上线下观众全方位展示着临潭文化的魅力。

  “活态性”是衡量非遗传承保护的标尺。临潭万人扯绳活动跳出了“博物馆式封存”的窠臼,在充满体温的掌心里摩擦,在民众的呐喊中获得力量,通过每一次拉扯实现重生。当地还通过“非遗+演艺”“非遗+游乐”等“非遗+”多元融合形式,让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临潭万人扯绳非遗项目,在数字时代的社交裂变中更是收获青年群体的青睐。年轻人不再是这场仪式的旁观者,而是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创造者。青年网红们用慢镜头展现扯绳的美学张力,用无人机航拍万人空巷的节日盛况,短视频平台上#临潭万人拔河#话题汇聚流量,自觉形成文化记忆的云端重构。传统与现代在绳索两端达成奇妙平衡,每个人都在这场拉力中重新确认自身的文化坐标。

  这根浸润着汗水与历史的巨绳,丈量着文化传承的尺度。当今天临潭人年复一年地握住绳索,他们握住的不仅是前人的文化馈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使命。真正的文化传统从来不是沉重的遗产包袱,而是可以随着时代脉动自由舒展的生命体,或许这正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流量密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