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文化中国行|深度体验华亭曲子戏 梨园闹春的千年瑰宝

2025-02-14 20:42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通讯员 李敏 丁丽丽 董浩

  在华亭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有一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传统戏剧——华亭曲子戏。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华亭曲子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甘肃省华亭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华亭曲子戏,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源于宋、元时期,盛于明、清两代,尤以民国为最。它最初以清唱剧的形式出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他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

  整个曲子戏大约成熟于14至20世纪,盛行于20世纪初的清末和民国初年,并广泛流传在陇东与陇中地区,其中以华亭市地方民间流传最广。

  华亭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100个左右,以《前月调》《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其剧目全部是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主要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以及平时的婚丧和庙会时。演员们用朴素的生活用品作为道具,三五个人伴奏,两三个人登台,便能演绎出一出出精彩绝伦的戏剧。

  华亭曲子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分为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以一个曲调接着一个曲调唱,演出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伴奏乐器有板胡、三弦、二胡等,武乐有四页瓦、甩子等,还有助长气氛和伴奏秧歌舞动时的大鼓、铙钹和手锣。小场子则以小曲、小调或秧歌舞等为主,当地人习惯称作“小曲子”。演员们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华亭曲子戏的内容丰富多样,从正剧、喜剧到悲剧,应有尽有。它以述颂英雄贤士、孝子贤孙、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等宗旨于其中,传递着生活的正能量。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的特殊表演方式,在其他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不仅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2006年,华亭曲子戏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契机,华亭市不断加大曲子戏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华亭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成立,对曲子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同时,华亭市还积极组织曲子戏调演活动,为广大曲子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活跃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在华亭市,曲子戏已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村民们自发组织演出班子,在春节期间为乡亲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剧表演。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振兴和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