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非遗里的年味”系列报道之十 什川灯火 花灯高悬年味浓

2025-02-11 08:29 来源:兰州日报

  花灯一亮,好运就降。在每个中国人的儿时回忆里,春节的到来总是伴随着宅院门口那一盏亮起的花灯,一阵风吹过,光影婆娑,美轮美奂,在皋兰县什川镇,各色手工花灯有一个璀璨的名字——什川灯火。

  灯火是各种造型纸灯的总称。什川灯火造型美观、绘画古朴、色彩淡雅。以各色形态被大致分为宫灯、龙灯、莲花灯、盆景灯、鱼灯、十二生肖灯等,灯火制作有下料、箍形、固定、描画、裱糊、装饰等步骤,纯手工制作完成的灯火形态迥异、色彩鲜艳、寓意美好。

  正月里,高悬于院落门口的各色灯火成为春节期间最靓丽的色彩,也渲染着浓浓的年味。据了解,2017年什川灯火被列入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义鸿是什川镇北庄村人,在他儿时的印象里,每年春节前,大哥都会领着他亲手制作一盏花灯。“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家户户过年都会做灯,不管做得好不好,都是亲手做。我大哥很喜欢做灯,我就跟着他,每年都做,这一转眼,也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灯了。”苏义鸿两年前被评为什川灯火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平日里,他是一位朴素的农民,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和老伴儿开始赶制各色花灯。

  苏义鸿家在一条小巷子的尽头。采访中,刚一走进院落,两排已经制作完成的花灯悬挂在半空中,这是老两口大半个月的劳动成果。“我们老两口分工明确,他负责设计、箍形、焊接、描画,我负责裱糊、装饰、贴穗。一盏花灯制作完成需要4天时间。”苏义鸿的老伴魏伟笑着说道。

  提到儿时的记忆,苏义鸿回忆道:“小的时候,灯是用竹子箍的,灯面也都是纸的,很容易变形散架,正月过去基本就废了,但我们现在做灯,骨架是铁丝焊接的,就非常牢固,灯面材质从普通的油纸变成了现在的绸缎和宣纸,耐磨性也提高了不少。”

  在老两口看来,做一盏灯最复杂的环节是描画,这也是最有趣的环节。“每年我都会根据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去设计灯面的图案,例如今年西北秦腔火得很,我就在灯面上设计了脸谱;我们什川软儿梨很有名,我也把软儿梨画在了灯面上,整个描画过程非常有意思,我常常像入了迷一样一画一整天。”苏义鸿说着自己在灯火制作上的巧思,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作为什川灯火的代表性传承人,苏义鸿也深知这一门老手艺的传承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继续焕发光彩。面对上门请教灯火制作的年轻人,他总是倾囊相授。“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少有人对这门手艺感兴趣,但这不光是做个花灯那么简单,它是传统文化,需要接续传承,新的一年,我也会尽我所能,和县上文化部门的同志们一起,做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庄等工作,也希望年轻人们能重视这门手艺,学起来,传承下去。”他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安 娜 见习记者 魏晓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