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提升服务效能 厚植兴业沃土——全省各地出实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5-02-06 08:5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数字企业负责人在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实地考察。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俄少飞

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系列“组合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位于武威市的甘肃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叶片成型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嘉峪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贴心服务群众。嘉峪关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供图

张掖日用玻璃低碳产业园生产车间内,工人在有序生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白银市政务大厅。白银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供图

在陇南市经济开发区新落户的甘肃青芒果服饰有限公司员工在加紧赶制订单服装。(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旭春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不可或缺。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激发市场活力,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之举。

  过去一年,全省各地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加速优化营商“软”环境、加力赋能发展“硬”实力,强举措、亮实招、抓落实,纷纷交出优化营商环境的优异答卷。

  兰州 打出“组合拳” 激发新动能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2024年,兰州市加速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力打造“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一流营商环境,系列“组合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00亿元、增长20%;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6家、入库服务业企业476家、高新技术企业212家;新登记经营主体7.2万户。

  兰州市精心打造“清兰交易”阳光平台,通过“数字+交易”改革工程,建起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数字服务业态体系,实现了招投标双方全程“足不出户,数据跑路”。2024年,“清兰交易”阳光平台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兰州市纵深推进“六个通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全市6.79万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99.03%,36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表申报、数据共享、智能核验”。常态化开展周末预约延时服务,推行“7×24全天候”自助服务,配置一体自助机142台,全市网上可预约事项3958项。

  近年来,兰州市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城市。自2021年起,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嘉峪关 打造“营商至嘉 关照到家”品牌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2024年,嘉峪关市持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以精准之策为企业纾困解难,以贴心之举为企业排忧助力,着力打造“营商至嘉 关照到家”服务品牌,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嘉峪关市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规范化运行,推进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5%。持续扩大网办范围,实现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全程网办率98.84%。同步推动辐射圈业务扩容,打造“跨域通办”示范样板,截至目前,不动产跨域通办已覆盖兰州、张掖、陇南等8个城市。纵深推进“综窗改革”,将部门单设的窗口整合为5个无差别综合窗口和8类分领域专业窗口,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加快电子证照数据汇聚,推进“免证办”,95类证照实现“免提交”。推动招投标交易全流程电子化、规范化,“不见面”开标率达100%。

  同时,坚持以包容审慎“微监管”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全市33个行政执法部门出台行政裁量基准。常态化开展“百名法官进企业、万名干警联万企”“检察护企”等专项行动,组织35个法律服务团队走访民营企业262家,排查法律风险331项,审查并修订完善合同447份,化解涉企矛盾146件。

  金昌 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本报金昌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谢晓玲)2024年以来,金昌市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动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力破解难题瓶颈,不断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激发企业经营主体地位和民间投资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昌市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机制,研究制定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系统梳理解决事项要素整合、数据共享对接、基层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难题障碍。在政务服务大厅合理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和专业服务窗口,集中实施“一件事”攻坚、“市域通办”增效、“减证便民”扩面等政务服务“四大行动”,明确打造“一件事”特色品牌、拓展“免证办”事项范围等27项具体任务,逐项建立任务台账,细化工作措施,全面实行“清单化”管理。

  深入实施流程优化“五个再造”,对涉及“一事联办”的办事流程、申请材料等要素进行整合重塑。持续深化电子证照数据汇聚共享,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提升“一线应答”质效,围绕“接、办、用、考”全流程各环节,在完成30条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归并基础上,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信访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提升“金事e通”信息平台与12345“接诉即办”平台信息支撑能力,进一步畅通企业办事和诉求表达渠道。

  2024年,金昌市12345热线响应率、办结率均达100%,满意率达到99.3%,荣获2024年“中国客户服务节最佳明星班组”称号。

  酒泉 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率再提升

  本报酒泉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董文龙)2024年,酒泉市持续深化“三减一优”流程再造,全市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率达到99.73%,即办件率达到94.11%。

  酒泉市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任务清单,列出7大类34条硬举措,配套建立联席会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评价办法等制度,大力推行“不来即享”、全程帮代办等服务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涉企诉求一次性答复率提升至86.20%。企业不动产登记、水气暖报装时限压减至1个工作日,高压报装办电环节压减至4个,企业群众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持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7个部门18项政务事项实现信用承诺办理,建成并试运行全省首个县级社会信用体系服务平台,388个投资项目通过“信用审批”模式完成项目审批,酒泉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0位。

  酒泉市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对691户民营企业依法作出从轻、减轻、免予处罚决定。健全完善市、县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建立工作台账,全力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去年,全市民营企业达到4.06万户,新增“个转企”1085户、增长39.1%,入选全省100强民营企业12家,民营经济占到全市经济总量49.5%。

  张掖 服务零距离 办事更便捷

  本报张掖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侯洪建)2024年以来,张掖市全力打造“服务零距离,圆梦金张掖”的“张掖服务”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激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张掖市征集选聘33名社会监督员,向企业发放“张掖市营商环境监督联系卡”2300余份,开通意见建议及投诉举报“直通车”,整合“陇商通”平台、法治化营商环境投诉渠道,构建“一员一卡一平台”为企解忧新机制,共办理答复问题线索1345件。同时,组织195个单位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开办餐饮店、信用修复、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等18项重点“一件事”上线运行,办理时间累计由677个工作日压缩至191个工作日,跑动次数由111次压缩至最多跑9次,递交材料由263份缩减至65份,办理环节由过去的121个缩减至26个。

  此外,全市173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664项事项实现“省内通办”,384项事项实现就近办理;严格执行“非禁即入”规定,企业营业执照办理实现“即来即办”,个体工商户办理营业执照实现“秒批”。2024年,全市新设立各类经营主体1.6万户,各类经营主体总数达15.3万户,同比增长4.96%。

  武威 提效能 激活力 蓄动能

  本报武威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2024年,武威市持续优环境、提效能、激活力、蓄动能,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信用工作综合评价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城市信用监测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位。

  武威市推行“周研判、旬推进、月通报、季调度、年评价”制度,扎实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210项涉企惠民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公布“跨省通办”事项173项、“省内通办”事项369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专窗,18类“一件事”上线试运行。强化信用分级分类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信用分级分类抽查816批次3270户,新注册各类经营主体2万余户,全市累计注册各类经营主体17.5万户。

  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258家企业与13家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协议100.78亿元,投放30.95亿元。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实现“一次申请”“一网办理”,为2440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持续开展“甘肃信易贷”平台注册入驻工作,平台认证企业5.5万家,放款企业7166家,放款金额140.25亿元。

  白银 以营商环境之优谋发展之势

  本报白银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彭雯)2024年以来,白银市有力有序削减权力事项、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效,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年新增经营主体1.7万余户。

  白银市强化数字赋能,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全力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帮办代办,累计办理事项1.2万余件。创新“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41家执法部门向社会公布1160余项“两轻一免”和“首违不罚”事项,办理柔性执法案例3.4万余件。建成全省首家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维权“快车道”,涉企案件办理周期较2023年平均缩短5个工作日。

  同时,优化兰白自创区“1+3+2+N”政策体系,白银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入驻企业470余家,发布科技成果420余项。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第7次获得国家优秀(A类)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121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26件,居全省第二。

  此外,在白银高新区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局,聘请“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家、律师等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50名,推出230余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7.84亿元。开展“白银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000余项。

  天水 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本报天水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东)2024年以来,天水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企业群众满意度有效提升,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35个、总投资764.5亿元,招商引资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天水市在全省率先开启“政务服务+免费上门取件”和“政务服务+免费邮寄送达”服务模式,健全“不来即享”服务机制,实现让企业群众少跑路。推动开办餐饮店等12件“高效办成一件事”热点事项上线办理,推行“一网通办”和高频事项掌上办、便民事项就近办、跨域事项异地办、关联事项集成办,实现“全市通办”事项926项、“省内通办”事项58项、“跨省通办”事项307项,“一网通办”改革取得新成效。

  简化办事流程40余项,减免办事资料50余项。谋划实施28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措施,全省首个无感识别智慧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63个经营范围实现工商营业办理“秒批”,新增经营主体1.98万户。

  此外,天水市有效推广“一枚印章管验收”和“多段式”联合验收,实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紧盯省市列重大项目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全市9个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5.45亿元,53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1亿元。

  平凉 建立有效机制 护航企业发展

  本报平凉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2024年以来,平凉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建设季度评价居全省第一方阵。

  平凉市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专项活动”和“破栏行动”,建立营商项目联系、投诉举报、督查督办等5项机制。市县两级在全省率先完成“大综窗”改革,纳入率达到96%,即办件率达到95.6%。57类7.6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全程线上办理,建成“电子税务厅”,全面实行框架协议政府采购、“两轻一免清单”等包容审慎监管和“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进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建设,全市6572户法人企业通过“甘肃信易贷”平台获得贷款107亿元。平凉市“规范化运行、智慧化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助力经营主体降本减负”做法入选国家标准化典型案例。

  此外,创新开展产业链+法律服务、企业法治体检、涉企纠纷排查化解等行动,化解企业债务1.14亿元。全面推行优化流程“快捷办”、非主审要件“容缺办”、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招商项目“帮办代办”等四种模式,全市新签约项目292个515亿元,省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9%。

  庆阳 “三张清单”助力数字企业落户

  本报庆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志鹏)2024年以来,庆阳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智算、智能、智产三条产业链,全面动员,全员招商,全力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累计招引数字企业319户,落地企业实现营收31.7亿元、增长44.6%。

  庆阳市将数字经济招商任务分解到8县区、3个市管工业园区、63个市直部门、17个市属国有企业和9个驻外招商代表处,对各单位数字招商实行“绿黄橙红”四色等级量化评价,凝心聚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抽调能听懂“数”语、会说“数”话、善于扩大“朋友圈”、可协调破解难题的干部职工组成数字专班,按照“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的要求,积极协助企业掌握政策、完善资料,助力项目快速落地;对确定落地项目,按照“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时间表”三张清单,全程为企业帮办、代办、领办、盯办各类手续。各单位立足行业特点,“线上”发送资料,开展“云上”洽谈;“线下”走出去“叩门招商”,请进来“查根探底”,同时紧盯落地企业生态合作伙伴,确保“落地一个、引来一批、带动一群”数字企业。

  目前,庆阳市已累计对接数字企业3971户,成功签约947户。全市算力规模从2023年底的5000P增长到2024年底的5.1万P,增长了10倍。

  定西 着力打造“五心”营商环境

  本报定西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2024年,定西市大力破除堵点难点、护航全流程服务、保障公正透明、增强内生动力、激发要素活力,着力打造让企业“更省心、更舒心、更安心、更顺心、更放心”的“五心”营商环境,全市营商环境、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招商引资综合评价均处于全省前列。

  强服务、优环境,去年定西市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99.7%,18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公共资源实现全流程100%电子化交易,新登记经营主体2.65万户、总量居全省第二。减免税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减免税费21.9亿元。“包抓联”“六必访”“早餐会”等制度有效落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081个、清欠账款2.16亿元。

  强化项目用地保障,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全部完成“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改革,渭源和漳县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定西高新区跻身全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西北铝业等9户企业上榜全省首批“三高”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6.25亿元、增长61%。

  陇南 以法治“厚土”构筑“营商福地”

  本报陇南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煜宇)2024年以来,陇南锚定法治化营商环境目标,多方联合推动营商环境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多维度助力经营主体权益法治保障迈上新台阶,多环节优化行政执法更加规范有温度,以法治“厚土”构筑“营商福地”。

  为协同推进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市中院与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与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等出台《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机制实施方案》。市检察院和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共同出台印发《关于共同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工作机制,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落实落地。

  为全方位维护经营主体权益,陇南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实施企业破产案件审理规程,开展全流程线上诉讼,打造全方位司法服务新模式。开通“涉企绿色通道”快立、快审、快执,研发“陇南云上共享法庭”数字平台做深法企互动,联系对接各类企业1200家,深入企业开展“点单式、案例式”的法治“体检”共建活动2683次,帮办实事235件。

  此外,陇南建立联合专项调查机制,促使行政部门更加规范、高效地履行职责,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建立晾晒评价机制,倒逼企业投诉处理满意度稳步提升,企业对陇南的营商环境更有信心。

  甘南 多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本报甘南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蔡文正)2024年以来,甘南州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州新登记经营主体1.13万户,较2023年增长12.99%。

  甘南州将原有的47个窗口归类整合为14个专区办事窗口,同步设置帮代办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打造“卓玛帮办”“扎西代办”服务品牌,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100%。目前,全州进驻政务大厅事项8501个,累计办理事项15.8万余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同时,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办理时间平均减少79%、跑动次数减少97%、申报材料减少80%、审批环节减少81%。持续提升项目审批质效,建设覆盖州、县两级的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审批服务跨部门业务协调,房建市政全流程在线审批时限压缩至46个工作日以内,压缩率77%;交通运输类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审批事项压减至49项。全面推广电子税务局及“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233项办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年纳税缴费时间压缩至50小时以内。

  甘南州推进“非禁即入”有效落实,全域开办企业实现1个环节、0.5个工作日、零费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实现电子化,实现“开标不见面”“投票零次跑”,网上开标率达到100%。

  临夏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本报临夏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虎)去年以来,临夏州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共享应用,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临夏州优化配置办事流程,相关部门负责人“以自己为申请人亲身办”“以帮办人员身份陪同办”“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等方式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重塑办事流程,压减申报材料。截至目前,办事环节压减率为88.88%、办事时间压减率为94.37%、申请材料压减率为78.59%。

  发布“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在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发布开办餐饮店、新生儿出生、信用修复、退休等11件事项。目前,共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4235件。积极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编目和资源挂接,共编制发布州、县(市)两级数据资源目录1.38万条,资源挂接率达100%。

  州、县(市)政务服务中心均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服务窗口,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全流程业务咨询和“一对一”辅助申报服务,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办事需求,累计帮办代办各类事项7.2万件。推动热线服务接诉即办,全面准确梳理政策及业务信息内容、答复标准,确保内容准确、可用。截至目前,累计受理有效诉求(来电和留言)10.71万件,按时办结率99.97%。

  兰州新区 推出95条创新举措

  本报兰州新区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魏晓倩)2024年以来,兰州新区推出95条创新举措,打出“十张改革特色牌”,聚力打造“新事心办”服务品牌,构建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的营商品牌加速形成,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

  兰州新区将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在25个工作日以内,项目交地到拿证时限从10天压缩至1天,在全省首推“蓝图管控+区域评估+标准地+代办服务”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服务改革,项目审批由“申请后审批”变为“申请前服务”,由“单个项目评”变为“区域整体评”,由“企业付费”变为“政府买单”,每亿元投资节约企业前期成本300多万元,切实给经营主体松绑减负,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发展聚势赋能。

  兰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打破单位条块和办理区域的分割,整合税务、市场监管、城建交通等窗口,设置“新速办”“新税办”“新登办”“中易办”4个功能型党支部,构建起功能型党委统筹协调、党支部带头行动、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新区优化营商环境“一盘棋”高效工作体系。

  2024年,兰州新区第四次获评“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兰州新区新增民营经营主体实现翻番。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