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年味”系列报道之四丨兰州鼓子 旧曲新唱迎新春
原标题:“非遗里的年味”系列报道之四
兰州鼓子 旧曲新唱迎新春
“过年了,我们为春节编排了新曲子,这几天每天都在广场上练习。”春节前夕,在什川镇北庄村村民活动广场上,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阿姨们身穿鲜亮的橙色纱褂,手持花扇,在扬琴、二胡、三弦、木鱼等乐器的伴奏下翩然起舞,放声高歌。她们是皋兰县什川镇北庄村兰州鼓子协会的成员,正在排练的是专门为蛇年春节编排的兰州鼓子曲目《希望的田野润新风》。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严格按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站在排练队伍最中间的人名叫谭成华,作为一名民间艺人,她发起和带动了一支由魏公红、魏周江、魏周瑜等14名鼓子爱好者组成的传唱团队。2016年,皋兰县什川镇北庄村兰州鼓子协会成立,她成为协会负责人,经过多年努力,她挖掘、吸纳、培养兰州鼓子接班人,皋兰县什川镇北庄村兰州鼓子协会已经小有名气。
“老鼓子是一个人唱,以传统经典的文学典故为内容,唱腔缓慢悠长,曲调也比较阴沉,一曲唱完要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各种小曲子,但兰州鼓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太古板了。”谭成华现场展示了老鼓子《三国演义》选段,与正在排练的轻快鼓子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谭成华和协会其他民间艺人一起,花了近十年时间,改良创新了传统鼓子词曲,将百姓日常生活用鼓子的形式唱出来,并加入肢体动作,渐渐成为了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鼓子协会。
“我唱鼓子已经有8年时间了,改良后的鼓子曲调轻快,词也贴近生活,唱起来让人心情十分愉悦,每天不唱上两句,感觉都缺点意思。”今年71岁的丁艳兰笑着说道。
已经73岁的魏兴林也是鼓子协会的老人了,他熟练掌握扬琴、二胡、三弦等乐器的演奏,他说:“随着兰州鼓子旧曲新唱,伴奏乐器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了,近几年,我们还尝试和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演奏者合作完成鼓子伴奏,效果也非常不错。”
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在这些兰州鼓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曲曲融入时代新风的兰州鼓子曲目被广泛传唱,也让其成为了一种群众接受程度颇高的宣传方式,让党和政府的好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乡亲们都说,这个春节特别期待我们的新曲子,我们也希望兰州鼓子能被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广泛流传下去。”谭成华如是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安娜 见习记者 魏晓莹
- 2025-02-01文化中国年丨四百多位村民齐上阵 青白石社火闹新春
- 2025-02-01兰州西固区柳泉镇迎来近三十年最大规模社火展演
- 2025-02-01书香迎新春 阅读伴佳节 兰州市民以书为伴度过别样文化年
- 2025-02-01文化中国行丨欢欢喜喜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