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将非遗保护成果书写在陇原大地上

2025-01-20 09:4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将非遗保护成果书写在陇原大地上

天水剪纸(秦安县)

骑马捡哈达 周治中

髹漆技艺

山丹麦秆画 周玉梅

临夏泥塑

永靖彩绘

裕固族顶杠子 王 将

  王 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印发,共有285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体类别和数量为民间文学类13项,传统音乐类18项,传统舞蹈类17项,传统戏剧类11项,曲艺类7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20项,传统美术类41项,传统技艺类108项,传统医药类21项,民俗类29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省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9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其中,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8名;共公布2481项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3425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公布5752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8798名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省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描绘丰富生活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当代生活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和生活图景。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更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生成、发展和演进。凉州民歌、弦子腔、皮影戏、小曲是深受各民族人民喜爱的曲艺表演形式,通过反复演唱和表演将道德观念、礼仪制度融入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哈萨克族铁尔麦、洋汤号子、蒙古族民歌、肃北蒙古族扬戏格舞、花儿(炳灵寺花儿会)、哈萨克族民歌、肃北蒙古族呼麦等成功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活的结晶。各民族的日常娱乐活动,如藏式摔跤、打切刀、骑马捡哈达、赛马节、驯牦牛比赛、裕固族顶杠子、哈萨克族库热斯(哈萨克式摔跤)无一不是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着中华文明。在历史中传承和延续的各民族节日、礼仪、习俗,如白马人婚俗、甘南民间成年礼、东乡族平伙等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入选,不仅丰富了省级非遗名录的多样性,也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地域文化的知名度。

  焕发传统工艺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强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确立了108项传统技艺类项目。传统技艺源于各民族积累的文明实践和生产生活智慧,通过认定具有带动乡村振兴潜力的非遗项目,大力倡导传统工艺振兴,让非遗产生经济价值。

  平川柳编技艺、制陶技艺、金徽酒酿造技艺、庆阳手工织毯技艺、迭部藏族服饰制作技艺、舟曲藏族银饰加工技艺、银绘唐卡制作技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项目入选,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民以食为天。此次认定的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囊括了靖远羊羔肉制作技艺、嘉峪关烤肉制作技艺、天水麻辣烫制作技艺、甘州搓鱼子制作技艺、酒泉糊锅制作技艺等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让非遗活起来,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

  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新的业态和亮点。自2018年以来,我省深入挖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载体,认定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121家。截至目前,这121家非遗工坊线上线下培训5万人次,直接吸纳脱贫群众2000余人,带动就业1万余人,就业人员年均收入2.5万元左右,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有效结合。另外,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鼓励地方依靠当地特色,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为传统工艺品注入新的活力,打造了酒泉夜光杯雕、临夏砖雕、庆阳香包等一批知名传统工艺产品,结合网络新媒体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得传统工艺品销量大增,促进了当地群众创收致富。

  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各地文旅部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将非遗项目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陇东红色故事、平川红色故事等红色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白银市平川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靖远起义和红军打拉池会师都发生在这里,革命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平川红色故事主要流传于共和镇打拉池、小水以及水泉镇等革命发生地,长期以来主要由革命先辈及其后代和当地干部群众口耳相传。通过非遗保护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传承和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之一,也是各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表征。大禹导渭传说和周祖传说是华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叙事,大禹导渭体现了农耕民族勤劳质朴、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周祖北迁为陇原大地植入礼乐文明的根须,昔日周先祖“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的德行风范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和人文精神。

  甘肃是楹联文化的发端地之一,楹联的创作、书写和刻挂风俗延续,不同地域丰富多样的楹联习俗传承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甘肃楹联习俗”“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化的传承和孕育穿越千年,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历久弥新。甘肃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广泛影响力,展现了陇原儿女的热情、质朴和豪迈,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系兰州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