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定日地震丨特写:“最难一夜”,我们温暖相守
太阳渐渐隐入山后,繁星在黛青的天幕上闪烁。在紧张与繁忙中,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震后的第一个夜晚悄然来临。
受地震严重冲击的措果乡、长所乡、曲洛乡,人们在寒夜中相互守护着,相互温暖着,迎来震后“最难一夜”。
忙碌
凌晨2时,海拔四千多米的措果乡,气温已经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
在抗震救灾物资调配中心的措果乡中心小学,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卸货。天亮后,棉被、防寒外套、方便面、矿泉水将从这里运往各个安置点。
“这些都是政府调配和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小学校长索朗旺加一边卸货一边说,“现在已经是假期,我们不少学生家里也受灾,希望这批物资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1月7日,救灾人员在定日县措果乡装运救灾物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索朗旺加忙碌时,定日县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旦达,正在各个安置点奔走,查看电力保供情况。作为土生土长的定日人,旦达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震中地区,抓紧抢修保障电力通行。这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
“累得想睡,冻得想哭。想到那么多受灾群众就真的哭出来了。”握着工程车方向盘,眼泪从旦达的面颊流下,来不及擦拭,在狭窄的村道里他又继续赶赴下一个安置点。“有电就有光明,我们今晚多忙一点,群众今晚心就安一些。”
1月7日,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安置点抢修电路。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温暖
凌晨4时,刺骨的寒风,吹动蒸汽四处飘散。在措果乡政府旁的一处帐篷,来自甘肃的马俊云和同伴们用大锅煮面,免费提供给过往的人们。
热乎乎的烟火气,成为灾区人们心里的慰藉。
马俊云和他的同伴们来自甘肃省积石山。2023年12月18日,他们经历了6.2级地震。“我们地震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帮助,所以看到西藏地震的新闻后立刻出发。”马俊云说,“我们都是一家人,现在是该我们出手帮助的时候了。”
1月7日,马俊云(左一)和他的同伴们正在为受灾群众煮面条。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凌晨两点的定日县人民医院灯火通明,刚赶到现场参与救援的医生,都没有休息的意思。“今晚注定是个不眠夜。”一位参与救援的护士说。
13岁的索朗多吉,腹部一直疼痛,自治区人民医院增援队伍赶到后,第一时间给他进行检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宋彬彬说,怀疑存在内脏出血的情况,还要做进一步检查。大约一个小时后,经过会诊和协商,转运索朗多吉的救护车从定日县人民医院出发,直奔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7日晚9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组赶到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这里主要承担定日县人民医院转诊过来的危重病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东介绍,有病人多发骨折,大出血,生命垂危,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协调颌面外科、耳鼻喉科、骨科、呼吸危重症科等远程会诊,全力救治。
“我们目前派出了近30名医护人员和流动医院,若有需要,随时再调遣。”吴东说。
希望
从拉萨至定日县500多公里,一路上应急救援和运送物资车辆昼夜不息,点点双闪车灯照亮了寒冷的夜晚。
1月7日,古荣乡安置点受灾群众在领取炉子。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清晨6时,在震中地区一处安置点的帐篷外,几名年轻的村民正在架锅烧水煮面条,同时等着接应下一批救灾物资的到来。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加顿珠只穿了一件外套,他却说自己感觉不到寒冷,“灾难面前,别人都来帮助我们,我们自己更要站出来”。
1月7日晚,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在煮水准备泡方便面。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加顿珠说,他的家已完全倒塌,万幸的是没有人受伤,目前家人都住在安置点里。面对眼前的困境,加顿珠仍然保持乐观。“你看这救援物资一车一车来,参加救援的人们一批一批来。”加顿珠说,“困难都是暂时的,希望才是永恒的。毕竟有国家在支持,我们一点也不担心。”
因为时空的原因,高原的黎明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晚一些。
8时30分,天边亮起了鱼肚白,炊烟在安置点上袅袅升起,人们已经开始准备早餐。尽管余震仍然不断来袭,但心中已不再那么恐惧。
天亮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 2025-01-102024甘肃“最美基层民警”发布
- 2025-01-10甘肃陇南:“编织”梦想,让残疾人绽放光彩
- 2025-01-10甘肃省“美丽工坊”机构参加全国项目推进会暨残疾女性文创作品展活动
- 2025-01-10甘肃省“助残暖冬”启动暨困难重度残疾人关爱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