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康县:腊肉飘香年味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康县,腊肉是过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主打就是一个“香”,而它浓郁醇正的香味,是靠烟火慢熏缓烤出来的。
制作腊肉吃食的传统风俗,不知起于何时,有多少年代历史了,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
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康县,入冬后家家户户都会宰年猪,宰完年猪后,会把鲜猪肉一块块分割好,放上盐腌渍一段时间后,先晾干水分,再把晾干的盐肉一块块吊挂在灶台或火塘上方。从此,一日三餐的烟火缭绕中,这些肉便开启了它们的 “蜕变之旅”。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烟火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慢慢地将肉质变得紧密,肉色变得金黄,直至那诱人的香味悠悠飘散开来,腊肉也就大功告成了。过年家里来了客人,把一块块腊肉或大或小切着,辅以冬日储藏的蔬菜,在锅中翻炒,未摆上桌,香飘四溢就引得人食欲大增了。年过完了,腊肉的香味却长留心间。有些殷实的人家,过年的腊肉吃不完,会一直保存到来年农历四五月份,甚至还能一直吃到第二年入冬接新腊肉。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五花肉,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岁月流转,尽管如今冰箱冷柜已走进千家万户,但腌腊肉的习俗却如同一颗深深扎根于康县人内心深处的参天大树,成为了永不磨灭的乡愁记忆。
今年刚入冬,白杨镇贺家坝村的何晓晴一家就开始忙碌了,她要腌制足够自家农家乐一年用的腊肉。自己家没有人手养猪,腌制腊肉的鲜肉都要从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手里购买,或者买一两头活猪自己宰杀。每逢有村民杀年猪,何晓晴都会早早去等候。主人留过自己家过年用的猪肉后,何晓晴就将剩下的如数收购。收购回来的猪肉要尽快抹上食盐腌制,常常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如果能收购到活猪宰杀,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制作腊肉繁琐而又费时。光是腌制的过程就需要二十天,每隔五天要翻动一次,把上面的翻到下面。而腌制仅仅是个开始,长时间的熏烤才是腊肉入味的精髓。腌过的盐肉要在火塘上熏烤二十天以上,熏烤腊肉时,火塘里烧的柴禾非常讲究,不是只要是柴禾就可放进火塘中的,只能烧青、香柏等油汁少、带香味的柴禾,它们的烟火特别适合熏烤出色味俱佳的腊肉。腊肉制作成功后,一年四季都可以贮存食用。
康南的腊肉肉质比较紧致,究其缘由主要是原材料好。康南林地广袤,猪的圈舍多为露天,甚至有些是散养状态。本地的黑毛猪以纯天然的猪草为食,偶尔辅以苞谷麦麸,加之拥有充足的阳光和广阔的活动场地,虽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但肉质却紧实有嚼劲。在烟火的“熏陶”下,猪肉中的水分渐渐被熏干,肉色变得红艳透亮,腊肉那独特的风味也随之悄然酝酿而生。
何晓晴家为了熏烤腊肉,专门修建了一间房子。用她的话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既没有太多闲暇时间,也缺乏制作腊肉的合适场所,但那一口“腊”味却始终萦绕在心头,难以忘怀。而她,不嫌麻烦,更不惧辛劳,满心欢喜将这传统美食传承下去,让这份独特的美味在岁月长河中继续流传。
冬已至,年味浓。此时,除了对家的思念如丝线般被无限拉伸和延展,那份对腊味的眷恋也在心底悄然滋长。一块腊肉,几杯二脑壳酒,一同品尝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那份深深烙印在家乡记忆中的味道珍藏。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如同一坛窖藏的二脑壳酒酒,愈发香醇,愈发真切,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年味象征。
通讯员 唐亚春 李婷 张雯 张吉成 文/图
- 2025-01-09【新春走基层】康县:挂灯笼 年味浓
- 2025-01-07金塔:腊八粥香情意长 年味渐浓盼安康
- 2025-01-02灵台:敬老院里年味浓
- 2025-01-02泾川:食安行动 守护“舌尖上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