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山沟里走出的“金凤凰”

2024-12-25 09:1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刚收获的韭黄

  “开镰咯!”随着一声嘹亮的口号,白雪覆盖的群山间,被麦草盖住的田地里热闹了起来,从高空俯瞰,人们如同勤劳的蚂蚁,在广袤的土地上忙碌,迎接丰收的喜悦。

  西柳沟街道张家大坪村位于黄河以北的山地之上,村庄和耕地坐落在盆地之中,冬暖夏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韭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韭黄被中国农科院专家誉为“全国品质最好的韭黄”。

  从市区沿着滨河路出发,再经过一段盘山公路,就来到了张家大坪村韭黄种植地,这里韭黄种植历史悠久,是兰州市韭黄主产区。由于刚下过雪,周围的山上雪还没有消融,在道路两旁的田地里,人们忙于收割韭黄,期待能够卖个好价格。

  一年一度的“开镰节”,让这个小山村更加热闹。“一、二、三、翻……”村民们喊着口号合力掀起草帘,这样的场景,在麦草翻飞间,增添了一丝感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这块土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北方的冬天也可以是丰收的季节。

  卷曲的韭黄刚露出泥土,热气从土地里氤氲,大家齐声喊道“丰收啦!”笑容挂在脸上,久久未消散。

  村民张小龙不仅是一个种植韭黄的能手,而且在每年韭黄成熟时,也成了地头上的“名人”,面对镜头丝毫不怯场,只要是关于韭黄的问题,总能侃侃而谈。

  张家大坪村的韭黄采用“麦草覆盖”的传统古法种植模式,仅仅是种植就有育苗、倒茬、埋油渣、压麦草等20多道程序,等到成熟割韭黄时又有不同工序,从揭草帘到挑草,还要把沟里的土挖出,露出韭黄根茎,“老把式”们用特制镰刀收割,分拣后捆扎,张小龙介绍道。

  2023年1月,韭黄古法种植被列入西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种植到收割,每一道工序,都在为张家大坪村品质优良的韭黄埋下伏笔,也正是因为人们的质朴和对土地的热爱与尊重,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对于农民来说,种地就是他们一生的事业。

  这里一辈又一辈的农人,在岁月的更迭中,不断摸索、传承着独特的种植技艺,靠着黄河水的灌溉、肥沃土壤的滋养,让韭黄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逐渐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农产品。

  村民张清海,在张家大坪种了一辈子韭黄,正在妹妹家韭黄地里帮忙,他说:“挖土也是有讲究的,要踏实,一锹一锹挖干净,像这块地今年产量可以,这些韭黄和孩子一样,还年轻呢。”

  到了韭黄成熟的时候,村民会互相帮忙。这里天气寒冷,娇嫩的韭黄不抗冻,需要快速收割,这样既能保证韭黄的品质,也能让农民卖个好价钱。张清海站在田埂上稍作休息,望着一地的金黄,他张口说道:“就这么几天,我们农民希望年年有个好收成。”

  目前,张家大坪村韭黄种植面积已达520余亩,平均亩产量达到4000斤,每亩年产值约为3.2万元。2024年,韭黄、韭菜、韭苔产值达到2200万元,韭黄种植已成为全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这是我们刚挖出来的韭黄,是不是金灿灿的,屏幕前的你心动了吗?”主播在韭黄地里实时直播,只需要一部手机,大家就可以感受现场的热闹氛围,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下单。优良的品质加上一年一次“开镰节”的助力,张家大坪村韭黄早已名声在外,如今更是搭上了电商快车,走向了全国各地。

  兰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西固片区经理马安辉说:“目前韭黄销售占比,省内居多,60%左右,省外40%,主要在陕西以及南方城市。”

  在寒冷的冬天,收割完韭黄,必须要来一盘韭黄馅的饺子,村民们相聚在一起,品尝最新鲜的食物,此举已经成了张家大坪的一个传统,大口的锅里,一个个白白嫩嫩的饺子,是丰收的幸福与喜悦,也是对一年辛劳的最好慰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费勇玮 安周霜 见习记者 魏晓莹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