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让高校院所与企业“联上姻”——兰州新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4-12-17 19:4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让高校院所与企业“联上姻”

  ——兰州新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颉满斌

  前不久,一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会在兰州新区举行。来自十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代表与多家企业齐聚一堂,就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达成合作。这些项目涵盖有色矿石分离技术、甾体激素类化合物开发、益生微生物合成群落构建、敦煌彩塑数字化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是兰州新区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头是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另一头是企业对关键技术突破的“求而不得”,如何实现精准对接?

  近年来,兰州新区瞄准创新最前沿,挺进科学技术“无人区”,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在此过程中,该区的科技资源供给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研发平台支撑能力、科技服务及成果转化效力获得显著提升。

  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推动技术与产业跨过信息盲区,破除信息不对称障碍,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开端。

  如何让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联上姻”?

  兰州新区通过组织开展“科创中国”绿色化工高端论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专家进企业、科技企业进高校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为双方搭建起深度沟通的桥梁。在此基础上,该区积极响应企业的创新需求,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凝练研发项目,联合开展攻关,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新区成功引进了北京大学黄春辉院士团队,注册成立了睿尔思新材料科技公司,将全球领先的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技术成功落地转化,投产后单一产品创造了1.5亿元的产值;支持泰邦化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共建工作室,致力于提升氯酸钠、过氧化氢等产品的绿色环保发展能力,实现了废盐的综合回收利用和连续稳定生产;此外,还促成了兰州大宏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在柔性电源、智慧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校企联合攻关。

  近年来,兰州新区企业已与31个“两院”院士团队、2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533项前沿性、引领性的科创成果在当地落地转化。

  如今,兰州新区已形成了“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正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环保无卤阻燃剂产业化项目才得以在企业实现转化落地。”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兰州瑞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窦伟表示,得益于产学研合作,目前公司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要助力企业攻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难题,关键在于打造一个能够汇聚多元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

  兰州新区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链条,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生态,全力服务保障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百林科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工艺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7月,兰州新区引进其层析技术,并在专精特新产业孵化基地实现转化落地,成立了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公司完成了立项、审批、评估、验收等一系列流程,建成了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智能智造基地和3000平方米的先进质量检测与研发实验室,成为甘肃省唯一一家专注于全品类层析填料微载体等纯化和细胞培养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高科技企业。

  近三年,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均销售额保持在8000万元以上,年增长率超过20%。“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兰州新区的全力支持。”该公司总经理王智告诉记者,无论是基础设施配套、科技项目申报,还是与对口研发单位的合作,兰州新区各相关部门都给予很大支持。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天津大学、兰州科技大市场等单位的合作,打造科技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和可交易性。”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杨天岳说。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兰州新区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和科技奖励共291项,其中获批科技研发项目82项、科技奖励162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