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稀客”变“常客” 甘肃何以在候鸟界“声名大噪”?

2024-12-15 21:50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稀客”变“常客” 甘肃何以在候鸟界“声名大噪”?

  初冬时节,候鸟应时而归

  大批候鸟南迁,沿着甘肃省的河西走廊、黄河流域

  “打卡”多个湿地、森林

  候鸟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

  每年都会在固定季节、沿着固定路线

  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

  甘肃省位于

  中亚-印度和东亚-澳大利亚两条国际鸟类迁徙线路上

  是重要的候鸟越冬、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营养补给地

  良好的生态、适宜的气候、舒适的栖息环境、丰富的食物资源

  让甘肃成为候鸟迁飞通道上重要的能量补给站

  候鸟用翅膀投票,纷纷“做客”甘肃

  “稀客”变“常客”,甚至候鸟变“留鸟”

  最近,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的三江口天鹅滩

  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访客”——大天鹅

  芦苇依依,河水清清,数十只大天鹅在这里悠然徜徉

  三江口是黄河及其支流的汇流处

  多年来,当地持续改善水环境

  这里的水质从Ⅲ类稳定提升至II类

  为大天鹅创造了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除了大天鹅,三江口还迎来众多“新客人”:

  豆雁、凤头鸭、白鹭

  纷纷前来做客

  候鸟种类增加、数量扩大

  是三江口生态向好的见证

  甘肃成为候鸟热门栖息地

  也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更加温暖的保护手段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团队负责人张立勋有两个“秘密武器”:

  一张能实时显示候鸟飞行轨迹的数字地图

  通过装在候鸟身上的颈环和卫星跟踪器

  跟踪收集它们的迁徙、繁殖信息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张立勋向记者展示他们团队创建的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新华社发

  一个是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

  通过声音监测设备叠加AI识别系统

  听音识鸟,实现常态化监测

  科技进步和技术迭代

  正在为科学保护候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

  如今,候鸟的保护力量也在持续“扩容”

  湿地巡护员、观鸟爱好者、鸟类保护志愿者……

  越来越多人加入爱鸟护鸟的队伍

两位工作人员在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记录鸟类活动情况。新华社发

  多元化的保护手段引来候鸟云集

  人工布设鸟巢让候鸟安心落户

  数字智慧系统为候鸟保驾护航

  适时、适量、适地投食为候鸟补充能量

  今年6月,《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正式发布

  标志着首个侧重于中国四条候鸟迁徙路线的国家级保护行动计划的出炉

  通过全面强化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

  将实现对我国四条候鸟迁飞通道的整体协同保护

  记者:文静、张智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