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成县:“一粒麦”的产业“致富经”

2024-12-03 11: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群众抢抓天气挂手工挂面  陈争强 /摄

  走进冬日的成县苏元镇张湾村,村民支红娃夫妻两人正在忙着将挂面上架。“这些面从凌晨三点多开始盘条,要趁天色好全部挂出来才能缓一口气。”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向我们介绍着情况。不一会,细如金丝的手工挂面挂满了一架,看着劳动成果夫妻两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手工挂面是成县当地的传统美食,因其口感筋道、易存放、老幼皆宜,广受大众的喜爱,特别是每年进入冬季后,当地的群众便利用当地优质小麦,用传统技艺挂出高品质的手工挂面,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支红娃夫妇二十多年的手工技艺和口碑让他家的手工挂面供不应求,虽辛苦但每天能收入400多元,他感到很满足。他说:“每天两个人最多能挂100斤,一个冬季下来也能收入2万多元,收入挺不错的。”在苏元镇,和支红娃一样通过手工挂面增收的还有100多户,他们手工挂面好口碑的密码就是当地高品质的潘林小麦。

  这个被当地村民俗称为“潘林”的小麦种子,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引进的优良品种,学名叫N斯特拉姆潘列小麦种子。经过40多年的种植后,品种老化、产量偏低的问题逐渐凸显,但品质好,特别适合挂手工挂面。

  苏元镇水坝村绿色小麦种植基地  陈争强 /摄

  从2022年开始,苏元镇在县农业部门支持指导下,开展了潘林小麦的提纯复壮和国家级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工作,群众在尝到改良品种种植的甜头后,种植规模以看得见的速度发展起来,种植面积从开始的150亩逐渐扩大到6000多亩,牢牢守护住了这碗挂面那最为纯正的独特味道。

  种植,是优质小麦全产业链的开端,也是整个链条的关键所在。在逐步扩大优质小麦种植规模的同时,该镇针对群众劳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指导各村成立了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托管合作社,将各村无人耕种的土地以合作社流转或代耕代种的方式合作经营,种上了优质小麦良种,在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

  合作社流转土地代耕代管种植优质小麦,深刻改变了苏元镇传统的耕作方式。对流转到合作社开展国家级绿色小麦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的土地,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条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机械收割的“五统一”标准,从种子选用、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小麦品质。“合作社流转经营不仅实现了单户单干到全村共种,而且在小麦生产中实现精量播种、科学施肥、精准喷防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了群众种粮收益和积极性。”苏元镇农技干部苏效文说。

群众在小麦田里冬季管护  刘建军/摄

  站在苏元水坝村的优质小麦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沿山而上的梯田里,嫩绿的麦苗犹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将大地装扮得分外妖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挖掘机、三轮车沿田边产业路蜿蜒前行,让冬日的田野充满生机。

  “高标准农田配套3米宽的机耕路,宽敞安全,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苏元镇党建办主任孟庆乾说。为了提高小麦种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苏元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把田间道路列为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强度,保障了颗粒归仓,让群众轻松种地、稳定增收。

  良田粮用,种植良种,配套农技农机等“良法”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和亩产丰产增收,再通过传统技艺和深加工的赋能,“一粒小麦”一次次升级转化,实现了价值的不断提升和产业链的延伸,让农民丰收的底气更足,增收的渠道更宽,粮食安全的根基更牢靠。

  通讯员 刘建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