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精准打造高水平投融资机制
李 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措施之一进行了系统部署。投融资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核心之一,是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调动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关键领域。我们要重视金融创新工作,分类精准打造高水平投融资机制,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深化银行机构改革,完善银行投融资机制。一是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提供精准的银行服务,精准性和安全性是衡量银行开展业务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要在保障数据安全性和风险控制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赋能,破解动产质押、产品验证、风险监控等方面的难点痛点,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二是完善银行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督促银行机构加强行业研究,开展全产业链风险监测和企业授信管理,坚持融资交易背景真实,防控信息科技应用风险,严防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三是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特别是要注重对芯片工业、新能源、精细化工、有色冶金、特色农业、装备制造、出口外贸等方面的融资需求。四是要强化银行金融服务的高质量供给。研发并推广多种金融工具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合理应用,不断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搭建金融数字化同产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的基础信用信息平台。
深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建立高效投融资机制。非银行投融资机制是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在非银行金融系统中积极发展多样化融资工具,特别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与银行开展业务合作。二是要进一步明确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方向和重点支持对象,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合作,要助力银行系统加强对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公共基础设施、重点工业项目、社会保障项目的融资,带动社会投资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集中。三是进一步健全非银行金融机构营运规则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投融资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聚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促进融资手段多样化。
深化民间投融资改革,建立先进的民间投融资机制。民间投资、民间融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一是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全社会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激活社会各个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二是要充分发挥金融信息平台的作用,以信用信息和大数据开发利用为基础,深入挖掘信用信息价值,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三是搭建国有金融、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民间投资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机制,常态化开展融资机构之间的业务对接、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常态化开展民间融资与政府公共项目的对接。四是要加快培育完整的融资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使政府货币政策导向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五是要健全民间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按照防风险、强监督、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和社会预期。
深化跨境投融资改革,建立适应高层次开放的融资机制。跨境投融资机制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既是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关键点,又是衡量高层次融资机制的重要标志。一是要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融资环境,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二是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实施“一带一路”投资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融资平台建设,构建立体开放的投融资互联互通网络。三是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统一金融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清算规则制度,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 2016-04-18亚欧亟待构筑“一带一路”投融资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