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今日聚焦》——(文化中国行)传承之光 照亮古村
闪耀着民族精神的神秘舞蹈,穿越历史的长河,沿袭至今。每一块青石板路都记录着过往的足迹,每一座古朴的木屋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不仅是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区,也是国家传统村落聚集区。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而闻名,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穿越历史的长河,文县铁楼藏族乡正在打造出一幅幅美丽乡村新图景,让这个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铁楼藏族乡位于文县西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片土地最初并不以“铁楼”为名,而是被唤作“铁炉乡”。相传在古代,这里的居民在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一个大铁炉而得名。
相传一位名叫刘铁心的铁匠利用当地丰富的铁矿石,打造出了一柄柄兵器和农具,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乡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艺,铁匠行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个时候,铁楼乡的铁匠们并未选择放弃这一传承久远的职业,他们开始积极寻找转型之路。
铁楼藏族乡古街村的一家打铁房内,熊熊燃烧的炉火映照在匠人古铜色的脸庞上,勾勒出坚毅与执着的轮廓。铁锤敲击在通红的铁坯上,每一次火花四溅都是对完美的追求与致敬。
铁匠刘清华不仅是当地知名的手工艺人,更是藏族铁匠技艺的忠实传承者和守护者。在这个机械化日益普及的时代,他依然坚守着传统的手工打铁技艺。无论是农具还是生活用具,都能在他手中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虽然年纪大了,但他的双手还无比灵巧。那些看似普通的铁块,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经过火焰的淬炼和锤子的敲打,它们逐渐蜕变成各种精美的器具。每一件都凝聚着老铁匠的心血和智慧。
铁匠们以炉火为伴,以锤击为歌,日复一日地锻造着锋利的刀剑和农具,守护着家园的安宁。相传,有一次,外族势力悄然在夜间偷袭藏寨,意图侵占这片富饶的土地。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只通体雪白的公鸡突然打鸣,唤醒了沉睡的当地人,他们一举打败了外族的入侵。
后来为了纪念、感激这只白公鸡,白马藏人便把白公鸡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作为装饰品。白公鸡的忠诚与勇敢成了他们心中的神话世代相传。
除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也是久负盛名。舞者佩戴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面具,身着民族服饰,通过肢体动作和特有的唱腔,讲述着他们的英雄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与敬畏。
“池哥昼”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更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而在这份宝贵遗产的传承之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着使命,用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他们便是文县池哥昼的传承人。
进入新的时代,白马藏人对于“池哥昼”的传承并未固步自封。他们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表演中,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利用现代舞台技术提升视觉效果,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池哥的魅力。这种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让“池哥昼”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其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确保池哥昼得到有效保护,文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将池哥昼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老艺人的生活补贴、传承人培养、资料整理出版、展演活动举办及宣传推广等工作。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池哥昼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也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县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着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系统性保护传承白马人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相信铁楼乡的这些文化瑰宝将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为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 2024-10-25【甘快看】跑“读”敦煌
- 2024-10-12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 网上主题活动
- 2024-10-25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VR体验解锁敦煌旅游新方式
- 2024-10-25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榆林窟:跟随悟空打卡莫高窟的“姊妹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