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陇南市武都区: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走稳民族团结进步“致富路”

2024-10-25 09:34 来源:陇南市人民政府

  原标题:陇南市武都区: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走稳民族团结进步“致富路”

  近年来,陇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助推民族乡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位于陇南市武都区半山干旱地带的磨坝藏族乡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民族团结进步的“助推器”,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定位、统筹谋划,以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民族团结进步助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共融互促,不断绘就民族团结共富新画卷。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发展“硬支撑”。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支持,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优先实施联农带农作用大、群众受益明显的产业路、农产品晾晒场等建设项目,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96.2万元,新修产业路8条52.8公里,盘活土地资源1700多亩,辐射带动全乡1123户4076人发展中药材、花椒等特色产业;新建及硬化晾晒场9处2100余平米,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群众“辛苦指数”,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群众“幸福指数”,乡村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精神面貌极大提振。

  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夯实扩量提质“基本盘”。充分依托有利气候条件,紧紧围绕区委“3+6”农业特色发展体系,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做大做强花椒、中药材、订单辣椒等传统优势产业。抓基地扩面积,着力做大总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作用,流转土地1200余亩,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2处。扎实开展撂荒地整治,新增的1200多亩耕地全部引导群众种植花椒、中药材,今年种植黄芪、白芪、党参等中药材4500余亩,预计产量4000吨,产值达3000万元;种植花椒12000余亩,产量150余万斤,产值5000余万元;采用“双椒套种”的模式,种植订单辣椒300亩,预计产值达90余万元。抓管理增效益,着力提升质量。依托乡土人才工作站,组织当地乡土专家,通过“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和冬闲时期,为群众讲授中药材、花椒的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嫁接换优等科学管护知识,不断提升产业管护水平,提升产业效益。同时,充分利用粪肥资源,引导群众推广粪肥还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业“含绿量”。

  培育特色养殖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新路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黄牛、岩羊、黑猪、中蜂等特色养殖业,带动辖区内藏族群众同汉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增收致富。走组织化路子,让养殖产业“壮起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在唐家村、潘家湾村建立黄牛、岩羊养殖基地,示范带动全乡200多户群众发展养殖业,投资140万元新建标准化黄牛养殖厂1座,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点燃增收致富“新引擎”。截至目前,养殖黄牛1250余头,年出栏500多头,产值300多万元;养殖岩羊1000余头,年出栏500余只,产值100多万元;养殖黑猪3200多头,年出栏1650多头,产值330多万元。走市场化路子,让养殖产业“活起来”。紧跟市场消费新趋势,引进惠益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旗下陇膳堂电商企业,搭建“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高速公路”,加速让“山货”出“山门”,有效保障群众养殖收益。今年以来,持续帮助群众销售牛肉、羊肉、土黑猪、中药材、花椒、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达30余万单,销售额1153万元。同时,坚持绿色循环理念,配套引进生态象草种植300多亩,通过“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进一步延长养殖产业链,推动养殖业提质增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