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坚守与创新,祁连山下的居民如何守护家园?
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千百年来,它为山下的居民阻挡风沙、提供水源。
近日,跟随“祁连山下是我家”媒体团走进甘肃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祁连山下的居民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上的坚守与创新,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世代居住的家园。
治沙的多种可能
“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沙,是提到祁连山绕不开的话题。
祁连山三面环沙,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北,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西,柴达木盆地荒漠在南,祁连山带着绿地和冰川深“植”其中。
祁连山下的居民一度饱受风沙侵袭之苦,黄沙漫天的场景深深刻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林草局业务干部庞凯的脑海中,在他小的时候,吹起的黄沙常常淹没上学的路。而现在的他,正和同事们一道为居民们“扫”去沙尘带来的困扰。
古浪县是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三区四带”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沙化面积239万亩、沙化率31.62%,北部风沙线长达132 公里,有重点风沙口20多个,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
治沙对于古浪县来说并不容易,沙化面积大、难以深入沙漠内部,严重阻碍了古浪县的治沙进程,“先修路”成为治沙的最优解。“修路,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运送治沙的人员和物资,另一方面能起到防火的作用,一旦发生火情,人能快速赶到现场。”庞凯说,“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沙漠里植物少,风沙大,前一晚修好的路到第二天就被埋起来了,有时候都找不到修好的路在哪。”
靠着想要治沙的决心和治沙前辈们精神的鼓舞,古浪县建成纵横交错治沙道路168公里,为后续治理沙漠运输人工、机械和麦草提供便利条件。未治理沙漠被分割成15个区域,古浪县组织力量分区域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通过压沙、植树等方式,239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率先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的歼灭战。
除了依靠草方格、种树等传统的治沙方式,在武威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记者看到了治沙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这里,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吸收阳光用作发电,板下种满了沙蒿、沙米等植物用来固沙。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有些光伏园区,光伏板间还规划建设了养殖区,在发展生态鸡、绵羊养殖产业的同时,利用禽畜粪便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
光伏板下种植了沙蒿、沙米等作物。 任靖摄
一张张绿色的防风固沙网被光伏板串起,实现了光伏产业发展与沙化治理的共赢。
发展的多种方式
治沙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祁连山下的居民提供了助力。
环境好的地方开起了民宿,比如张掖市肃南县松木滩村。松木滩村是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村落中保留了大量裕固族特色民俗风情,村民们尝试利用雪山、河流、草原、峡谷等自然风光带动经济发展。
改善村内环境是基础。松木滩村先后争取投资270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紧扣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4个重点,铺设自来水管道6.7公里,在村主干道沿路沿线补植补栽植苗木30亩985株,补播草籽58亩。同时,改造卫生户厕,配置垃圾集中处理点,设置分类环保垃圾桶,村庄“颜值”大幅提升。
同时,村内修建牧马文化体验园、烧烤营地和露营基地,配套建设民宿3座、牙帐1座、烧烤木屋12个、露营平台20个。还鼓励牧民经营手工作坊、休闲民宿、农(牧)家乐,协调产业扶持贷款90万元,扶持3户牧民打造牧家乐640平方米,撬动牧户出资180余万元进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游客留下。
松木滩村的党支部书记正打算把家里120多头牛卖了,专心经营民宿。今年8月,他和家里人通过经营民宿挣了3万多元,这放在过去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有的人仍在坚守养殖业。在羊如祥良种肉羊繁育场,记者看到了不少尾巴小巧的小羊,它们肉质好,抗病能力强,是繁育场和中国农科院等各级科研机构合作多年才培育出的优质羊种。
“我们培育良种羊的初衷是降低老百姓的养殖成本,良种肉羊少吃多长、尾脂少,抗病能力强,节省了饲料成本和病防控成本,确保了市场供应的稳定与品质的提升,能为养殖户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羊如祥农业有限公司良种肉羊繁育场场长冯玉表示。
在传统的养殖产业和新兴的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祁连山居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集聚更多的智慧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更多智慧的方式和手段被融入祁连山的保护和发展之中。
在张掖,祁连山有了智慧“搭子”——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它能实时监测祁连山乃至整个张掖市的水、气、土状况。
监测网络包括水、气、土质量等监测内容。 任靖摄
“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利用智慧监测系统对祁连山保护区进行卫星遥感对比分析和日常检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巡查,确保对保护区的全面、持续监控。截至目前,我们已发现并核实了1139个疑似问题点位,均属正常人类活动范畴,未发生环境违法行为。”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张飞告诉记者。
而在武威,绿色智慧已经和全国联通。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工程的宏伟蓝图下,稻盛云(武威)绿色智算中心正在武威崛起。
丰富的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和较低的气温是武威布局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西迁的优势。得益于当地年平均7.1°C左右的低气温,数据中心采用AHU瞬间蒸发冷空调系统降低空调能耗,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此外,算力中心运行产生的热能也将被储存利用,用于冬季办公楼、宿舍楼等区域的供暖,实现了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智算中心预计2024年完成一期建成,2025年全面建成,2026年起逐步满负荷运营,计划最终形成1万P以上算力。
“武威在气温和电价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减少算力成本,将充沛的绿电资源转化为强大算力,实现算力基础设施与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稻盛云(武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康鹏介绍。
绿色智算中心项目的建设,不仅深入践行了国家战略部署,也是对算能融合、绿色算力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并为祁连山的绿色发展注入更多智慧。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