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花开遍陇原大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甘肃的实践发展综述

2024-09-28 08:18 来源: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70年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初生的新中国生根发芽。这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

  今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1979年12月5日,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选出了53名常委会组成人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工作由此展开。

  45年来,甘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综合运用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法定职能,在陇原大地上书写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篇章,彰显了根本政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高质量立法蹄疾步稳

  法律,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

  1980年10月6日,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制定颁布了《甘肃省县级直接选举实施细则》,标志着甘肃省第一件地方性法规诞生。

  截至目前,我省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市州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达378件。45年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作出决议决定229项,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抓实见效,切实助推了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经济领域,推进制定了广告条例、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条例,修改了循环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农作物种子等法规,为发展提质增效蓄势赋能。

  在生态环保领域,积极推进制定了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条例,修改了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以法治“红线”守护生态“绿线”。

  在民生保障领域,推进制定了养老服务、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等条例,修改了就业促进、未成年人保护等法规,为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弱有所扶、难有所助提供法治保障。

  在文化领域,制定了文明行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修订了炳灵寺石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这些地方性法规,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发挥了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为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立法数量明显增多的同时,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也步入“快车道”。

  “以前感觉参与立法遥不可及,没想到现在立法竟然融入日常生活,群众反映的建议和诉求,真的写进了法律文本。”这几年,临洮县千名立法信息采集员之一、洮阳镇农经站干部张玉霞忙个不停,除了本职工作,她还要参与立法信息采集。

  得益于“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在定西市临洮县,群众实现了“零距离”参与立法。

  9年多来,共完成220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议征集工作,上报2585条意见建议,采纳587条……在省、市、县人大常委会的共同推动下,临洮县人大常委会这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从“开门立法”的工作试点,逐步蜕变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这里迸发出勃勃生机。

  从无到有、从起步探索到发展提高,纵观45年甘肃地方立法工作,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上勇于创新实践,在创制性立法上敢为人先,在服务改革发展中积极作为,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

  人大监督掷地有声

  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神圣职责。

  多年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与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相结合,切实保证了人民权力的人民属性。

  以监督之力助推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大提速”,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千名代表调研视察千项工程行动”,组织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丰富、关注项目建设的人大代表在现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研究思考、提出建议,推动项目建设抓实见效。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双千行动”,并统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工作。截至目前,此次“双千行动”共对1533个项目进行调研视察,涉及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三化”改造、数字产业等领域,共发现472个问题,已有近300个问题得到解决。

  以监督之力服务全省大局——

  7月25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省政府关于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询问,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在交流碰撞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举措,汇聚推动工作的合力。

  2010年6月起,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专题询问“自上而下”推进,很快辐射至地方人大。2011年3月31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如何建立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现场考问”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开了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先河。

  此后,省人大常委会针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开展多次专题询问,不仅促进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知情知政,而且通过“一问一答”促进了解决问题,使监督重点进一步突出、监督方式进一步改进、监督实效进一步增强。

  以监督之力保障法律执行——

  1988年4月27日召开的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作出的《关于全省进行执法检查的决定》,把“执法检查”的概念正式引入省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之中,拉开了依法监督法律实施的序幕。

  自此,历届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都选择与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创新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安全生产大于天。省人大常委会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围绕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建设、法定责任落实、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问题,对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青年就业关乎民生。围绕推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委托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全省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情况,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高校、企业等方面的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

  全过程人民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多年来,甘肃人大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以监督“组合拳”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代表作用发挥有力有效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提高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代表人数,建立了与列席代表座谈机制;制定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的实施意见,首次做到联系基层省人大代表的全覆盖……省人大各专委会和常委会各工作部门对口联系代表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抓实落地,议案建议化作民生福祉——

  提出代表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办理代表建议,是尊重代表权利和人民权利的具体体现。

  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健全代表意见建议受理、分析、处理、反馈机制,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560件建议全部办理答复完毕,推动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基础建设、民生保障等问题。2024年,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578件建议已全部按期答复。45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共处理代表意见建议30542件。

  同时,积极开拓创新,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创新建立列席代表“两带来”,建立代表意见“直通车”,每次邀请15名代表列席会议,听取列席代表带来当地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带来对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建议。去年,共有75名省人大代表列席了5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提出“两带来”意见建议137件。截至目前,今年共有63名代表列席了4次常委会会议,提出意见建议118件,已转送相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守正创新,多措并举助力履职尽责——

  说起去年辖区内一老旧居民小区上下水管道和供暖管道改造过程,永登县城关镇人大代表、西街社区党委书记马英记忆犹新。去年5月,集中接待选民时,群众对此反映强烈。随即,社区代表工作站组织召开代表议事会,选定居民代表,确定施工方案。

  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和网格员上门入户调查,最终确定居民筹资,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组成临时管委会,对改造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去年8月初开始施工,9月20日工程完工。供暖开始后,经检测,室内温度达标。”马英说。

  “代表工作站”让群众“说事”有地方。目前,我省已建成代表家站室7000多个,各级人大代表以家站室为依托,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积极为民建言发声,推动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用改革创新精神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书写人大答卷、展现人大担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