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澎湃 逐“质”而行——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奔涌纪实
原标题:“新”潮澎湃 逐“质”而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奔涌纪实
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玲
金秋时节,站在嘉文大桥,极目远望,讨赖河水,不舍昼夜,亘古奔流。
回望过去,1965年建市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嘉峪关一代代建设者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在戈壁荒滩建起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虽历尽沧桑,这片热土却始终生生不息。
着眼当下,雄关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向新而行、转型发展,聚力打造“产城融合、地企协作、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幸福”的典范。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4%,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位、连续6个季度排名全省第一梯队,全年有望突破400亿元,四年跨过两个百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连续6个季度获得省委省政府奖励,三获“贡献奖”、三获“进步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一组组令人自豪的数据见证着雄关大地处处涌动着的勃勃生机,写满了蓬勃向上的新答卷。
地企协同强工业
高质量发展底盘日益坚实
嘉峪关因企设市、因关得名。
从发现镜铁山矿到成为全国500强企业,这座亦古亦今的城市,因钢而兴,也因钢而困。“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曾一时间绊住了嘉峪关的发展脚步。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一道时代难题。嘉峪关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工业始终是我们的基础和命脉。
“旧包袱”如何才能精准转化成“新动能”?找准方向延链升链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之策。这些年,我市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配套能力,地企合力推进“强工业”行动,去年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6个月保持9%以上增长,工业发展形成了提速扩能、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
——钢铁产业方面,我市和酒钢集团共同努力,投资184亿元实施了39个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项目,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装备水平达到行业先进和西北领先水平。
——铝产业方面,我市以酒钢东兴铝业为龙头,建成了全国第六、西北第一的铝产业基地,拥有66万吨预焙阳极、170万吨电解铝、194万吨铝制品深加工生产能力,今年年底600万吨氧化铝投产后,将在西部率先构建起“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2023年钢铝两大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5亿元,三年增加270亿元、年均增长10.8%。
——新能源产业方面,我市加速构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体系,形成了从光伏组件、储能电池到光伏电站、绿色高载能产业的全链条产业闭环。2023年,光伏发电并网总装机超过193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139%,成为全省第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嘉峪关工业园区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48.6亿元,增长13.7%,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园区还蝉联了全省优秀开发区“十二连冠”,跻身“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是全省唯一上榜园区;目前我们正在全力争创国家高新区,创建成功后将实现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为嘉峪关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引擎。
推进文旅商体融合
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多元
“嘉峪关太美啦,你确定不来一趟吗”“嘉峪关来走一走,惊喜不断在心头”……今年五一,一场汇聚“美景、美味、娱乐”的文旅盛宴在我市精彩上演,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游客用高度的认可为嘉峪关文旅点赞,使嘉峪关文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是魂,旅游为体。文旅深度融合才能拥抱“诗与远方”。嘉峪关既有大漠、雪山、戈壁、峡谷、湿地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地下画廊等老祖宗留给我市的“宝贝”,这些都是我市发展文旅产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市充分依托这些资源,在推动景区整合提升、联动发展和新业态培育、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地级市,成功推出了全国首部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和全国首个长城实景沉浸式夜游项目《天下嘉峪关》,举办了长城马拉松、国际铁人三项赛等一批品牌节会赛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高铁线路就是一条新兴经济带,为城市梦想和发展蓝图注入“血液”,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冠名开通了“嘉峪关·1号”(嘉峪关—兰州)和“嘉峪关·2号”(嘉峪关—西安)动车,嘉峪关到兰州缩短至4小时以内,到西安实现朝发夕至;实施了机场改扩建工程,目前航线达21条,通达城市18个。8月28日,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了70万人次、较历史最高水平增长51.6%,今年将突破100万人次大关。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花费在去年分别增长223%和328.3%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分别增长53.9%、50.2%,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高质量发展底色越来越亮
初秋时节,走在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两旁绿树成荫,缕缕微风拂面,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鼻而来,幽雅别致的公园小景,让人倍感清凉。锻炼的老人、“遛娃”的家长、玩闹的孩子、散步的市民在这里尽享惬意时光……蓝天白云、宜居家园,是城市更新发展与民生福祉相得益彰的美好。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曾经的嘉峪关是一片茫茫戈壁,谁也不曾想过,有一天,那片曾经荒凉贫瘠、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如今一派生机盎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绿兴城,连续30年开展“绿化年”活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形成了“出门见绿、随处见景”的绿色生态圈。
我市还坚持用好每一滴水,通过系统治理将昔日的荒滩河道改造成了山水相依、人水和谐和蓝天、碧水、雪山、绿地相映生辉的优美景区,“一城山水一城诗”成为嘉峪关城市的生动写照。特别是作为重工业城市,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稳定向好,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浓度保持全省最低,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9个地级城市中排名第13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97.48%,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春暖花开时节,我市南湖讨赖河公园附近,每天总能看见遗鸥、白鹭、渔鸥、红嘴鸥等一大批特殊的“访客”,它们时而在水中嬉戏觅食,时而翩飞起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尽收眼底,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被誉为鸟界“大熊猫”,对环境要求尤为苛刻。这些蓝天精灵的到访,无疑是对嘉峪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最好证明。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质量发展幸福质感不断增强
许多生活在嘉峪关这座城市的人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幸福叫嘉峪关。它既是触手能及、妙而可言的人间烟火软实力,更是稳扎稳打、历久弥新的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去年,我市被新华社评为“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全国获评的11个地级市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对一座城市而言,“最具幸福感”是市民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
幸福之花之所以能在我市这座戈壁城市绽放,主要得益于我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工作的力度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每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占比都在80%以上,民生领域很多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所有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满足了百姓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下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整体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学校也成为城乡最“靓”的风景;我市是全省唯一的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拥有两家三甲综合性医院,每千人拥有床位数9.63张,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张、1.4张。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力度、有速度,更要有深度、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每一束微光都有力量。我市既关注“民生大事”,也注意通过网民留言、群众来信和热线办理,解决群众天天有感的“身边小事”,连续两年被人民网授予网上群众工作“民心汇聚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获评全国“2024年为民惠企服务腾飞典范”。就是这种“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的努力,拼出了嘉峪关幸福城市的“全家福”。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雄关儿女将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嘉峪关这片神奇的土地,将散发更加迷人的光芒。
- 2024-09-26嘉峪关网信新农人踊跃参与“I@甘肃 2024网络富民博览会陇原丰收季活动”
- 2024-09-25嘉峪关市安全生产暨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部署会召开
- 2024-09-25“水墨家园·漫道雄关”百名画家走进嘉峪关中国画名家精品展开展
- 2024-09-25“牢记嘱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嘉峪关专场在兰州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