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80年!敦煌学研究迈向新高地

2024-09-24 17:57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新华社兰州9月23日电 题:80年!敦煌学研究迈向新高地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何问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处大漠戈壁中的敦煌研究院,管理着地跨1500余公里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成为我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机构。

  23日,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活动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新老学者齐聚一堂,共忆该院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壮大、在新征程中腾飞的发展历程,共同探讨加强敦煌学研究,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这是2023年4月25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敦煌为何价值独具?

  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莫高窟营建不绝。史书古籍可能散佚,但莫高窟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却是千年历史的真实反映。这里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

  更重要的是,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

  以史为鉴,更能感受到文化随国运起伏。

  汉王朝经营西域,“凿空”丝路,大国梦起,“敦煌郡”便设于此时。隋唐盛世,敦煌成为“丝路咽喉”,商贾云集、文化繁盛。明清时期,家国飘摇,莫高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

  此后,敦煌文物事业又何以快速发展?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仁人志士来到大漠、初创基业。195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甘肃省将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敦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对莫高窟部分洞窟进行加固施工(1964年7月8日摄)。(敦煌研究院供图)

  目前,在壁画彩塑保护、岩体加固、夯土建筑保护等文物保护领域,敦煌研究院的理念技术已处于全国最高、全球领先水平。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遗书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敦煌学是当今一门国际性显学,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国不少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研究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仅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而且借助新技术,让敦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世界各地,仅“云游敦煌”小程序的累计访问量就超10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80载不懈奋斗,敦煌研究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依托单位。

  这是2023年5月31日拍摄的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面对国家重视,一代代莫高窟人扎根大漠、潜心治学,没有辜负重托。

  住土屋土炕、用土桌土凳、爬“蜈蚣梯”进入洞窟、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壁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回忆起1962年初到敦煌的情景。“我观察到,前辈们安静乐观地工作,没有一人愁眉苦脸。我很不理解,但又钦佩之至。前辈虽身居大漠,但志存高远,因此板凳能坐十年冷,这是一种以艰苦求卓绝的精神。”

  樊锦诗表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

  除了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敦煌研究院还管理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千佛洞、榆林窟、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弘扬、管理等方面的“敦煌经验”经复制推广,正在让丝路沿线更多文化遗产受益。

  纳入敦煌研究院管理后,麦积山石窟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如出版了《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等成果、加快了文物数字化步伐。

  “潜心为国护宝,我们永远在路上。”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说。

  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展望未来,敦煌研究院继续向着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迈进。(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