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大地厚积薄发 绿洲钢城向新而行——嘉峪关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嘉峪关关城。
东兴嘉宇新材料公司彩铝产品。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一隅。
嘉峪关市完成主干道新华路提升改造。
于晓明 朱玲 杨亮
向新而行,转型发展。近年来,嘉峪关市着力打造“六个典范”,加快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品质生态宜居城、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担当实干,砥砺前行。嘉峪关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83.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82.6亿元,年均增长5.9%,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761元、28518元,分别增长了10160元、7491元,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位;嘉峪关市在全省率先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以长城专题入选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文脉雄关谱新韵
传承保护好长城文化
朝阳初升,茫茫戈壁一片金色。讨赖河谷,河水静静流淌。悬崖边上,古老的“长城第一墩”巍然屹立在明亮的晨光里。第一墩北壁下,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的3位工作人员,正在对“长城第一墩”进行日常巡查。
“宽48.5厘米,高40厘米,厚4厘米……”组长路孝伟测量着北壁的一处病害点,大声报出数据,同事鲁婷婷和关海萍随即认真地记录下来。
“长城保护研究所的日常保护工作分为两个组,分别是关城文物保护组和田野文物巡查组。”嘉峪关长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牛海鹏介绍,关城文物保护组每天对关城的墙体、楼阁包括楼上的油饰彩画都要作定期检查巡护。田野文物巡查组每个月对全市境内的43.6公里长城墙体、12.9公里的壕堑、8座关堡、49座墩台都要作一遍全面的巡查。同时,遇到突发极端天气时,关城文物保护组会专门对关城的墙体、木构件、油饰彩画作专题检查。
近年来,嘉峪关市高起点推进长城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展示利用,全面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着力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促进古老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刚刚通车的S06酒嘉绕城高速区间内涉及多处长城文物保护区划。嘉峪关市对于这样的工程项目采取了下穿或在保护区外以隧道形式避让长城等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文物本体及文物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保护是“根”,传承是“脉”。嘉峪关市把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编制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详细规划》,印发《嘉峪关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长城保护传承工作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累计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天下第一雄关”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不仅如此,嘉峪关市加强长城管护力量,除各级管护机构工作人员外,还聘请了长城保护员,将全市长城分点断段看管巡护,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网络体系。还加强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组建敦煌研究院嘉峪关长城工作站,联合开展遗址保护、文化遗产监测等8项合作内容,借助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开展保护和研究。出版《嘉峪关筑城史》等研究书籍,实施《长城精神研究》等课题项目。
嘉峪关全市长城科研保护单位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明青砖文物微裂隙注浆装备等新型专利3项,以科技力量破解保护难题。还实施完成了13项省级、13项市级人文社科项目和基础研究课题。长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嘉峪关市借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带动作用,突出长城文化主题,放大明长城西端起点的区位优势,建成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方特丝路神画、关城里、天下嘉峪关夜游等文化旅游项目,并坚持以长城文化赋能乡村旅游,推动发展长城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以文物古迹游为龙头,现代工业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让长城文化在建链、补链中实现延链、强链。近5年,全市旅游接待3311.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1.01亿元。
紧跟时代节奏,坚持古为今用。嘉峪关市充分利用市域内的墩台、壕堑、关堡及与长城有关联的山川地势、自然风貌,深入开发“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等研学产品和以长城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为加强长城文化普及,创新开展“爱我长城·兴我家园”主题系列活动,谋划实施文艺展演、主题宣传、文旅推介、群众性文化4类10项具体活动,并在全市中小学推广省级优秀科普课程“小小一块砖·构造一座城”。
全力打造露天长城博物馆,拍摄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在央视热播,推动长城文化在价值发掘中展现永恒魅力、绽放时代风采。
结合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魏晋文化等文化资源,嘉峪关市着力推进定城砖茶、魏晋砖壁画剪纸、驿使摆件、风雨雕等17个系列200余款文创旅游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步伐。
红花还得绿叶配。从提升文旅新环境入手,嘉峪关市累计投入旅游建设资金2.03亿元,改扩建旅游厕所、设置旅游标识牌、修建旅游公路,开通“嘉峪关号”“酒钢号”“嘉峪关方特号”等旅游专列,不断提升长城文化旅游吸引力、吸附力。
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嘉峪关市积极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已完成关城景区绿化美化和环境风貌提升改造项目,恢复九眼泉湖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产业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走进嘉峪关市工业园区,直观的印象是入住企业生产忙碌、园区管理有序、工作人员专业。在甘肃甬金金属科技公司的精密不锈钢板带生产车间,一排排机器忙碌而有序地运转。
轧薄、清洗、还原……经过一系列工序,精密不锈钢板带从流水线缓缓产出,厚度从5毫米降至0.05毫米。历经1个多小时的生产流程,酒钢集团生产的普通不锈钢板摇身一变,成为薄如蝉翼的“手撕钢”,销往全国各地下游企业。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嘉峪关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重要要求,支持酒钢公司发展壮大,加快重点企业“三化”改造和技术能力提升,统筹发展光伏发电、储能、新能源电池和绿色高载能等配套产业。
近年来,嘉峪关市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出基础更牢、动能更足、质效更优的良好发展势头。
西北五省区首个氧化铝生产项目——文丰600万吨氧化铝项目快速推进,铝产业链更加完整;2023年钢、铝两大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5亿元,光伏发电并网装机总量超过193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139%;与中核四0四全面深化合作,地企协同推进嘉核科学城建设,20余家中核供应链企业和研究院所分支机构相继落地,有力带动嘉峪关核产业链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在推动景区整合提升、联动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新业态培育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89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39%、30%,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彰显了嘉峪关市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和深度。
高质量发展必须高水平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嘉峪关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调整国有经济产业布局结构。清退“两非”资产。对各企业上报的主业和培育业务进行“一企一策”批复,对列入非主营企业(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的21户企业完成清退处置。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也在快速推进。嘉峪关大友集团加快推进嘉能精碳、嘉镁钙业气体实时视频在线监控,技术指标实时监测、物资计量在线升级改造等,达到了智能化管理目标;城域热力公司供热锅炉烟气脱硝SCR/SNCR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热效率、大幅度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的目标。优化经济产业布局。通过资产重组、资本注入、股权划转等方式,将市属企业由原来的27家整合重组为13家,在城市基础建设、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城市公共服务管理、制造业、建筑业、水利行业等领域组建了7个骨干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133.5%、112.1%和233.6%,在全省国企改革市州评估中获得A级第一名。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依托酒钢集团公司“链主”企业作用,大友集团启动回转窑建设项目为酒钢提供石灰熔剂,炭黑生产线成为酒钢危废煤焦油处置终端。聚焦链主企业责任落实规划重大项目,开展炭黑、纳米碳酸钙等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嘉峪关市还加快工业园区改革,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实行“管委会+开发公司”运营模式。2023年,园区蝉联全省优秀开发区“十二连冠”。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主动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协同推进酒嘉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投资31.85亿元的S06酒嘉绕城高速全线通车,合力推动嘉峪关酒泉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嘉峪关、酒泉两市义务教育、医保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同城化。
嘉峪关市狠抓招商引资,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地企联合精准招商,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8个、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三个500强”企业11个、上市公司9个,为经济增长夯实了基础。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推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协同发展。2023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73.26%,比2019年提高17.56个百分点,跃居全省第二位,大友嘉能成为北交所成立以来省内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生态优先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8月的嘉峪关,天高云淡,韵味正浓。
站在讨赖河畔,沿岸的景色青翠碧绿,养眼怡心。远处,音乐喷泉水幕迭起、光影摇曳。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接踵而至,打卡拍照……步步是景、人城相融的生态画卷见证着嘉峪关市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建设“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美丽家园取得的新成效。
数据的背后,是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注脚。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888.5公顷,覆盖率达到41.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87平方米、居全国前列,改造社区公园69个,建成口袋公园8个,形成了“出门见绿、随处见景”的城市绿色生态圈。
——2023年各项空气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浓度全省最低。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提前两年完成省级下达的“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7.48%、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畅通舒适的机动车道,清晰醒目的道路标线、隐身无形的检查井、明亮开阔的公交站台……经过几个月的提升改造,新华路这条贯穿城区南北的交通主干道焕然一新,为嘉峪关市注入新活力。
“原来这条道路坑洼不平。尤其是公交车站点和红绿灯路口,一下雨就积水。开车上路就担心溅行人一身水。现在道路平坦开阔,心情都好了不少。”市民李云刚说。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水平是城市更新迭代、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新华路全长14.54公里,是嘉峪关市南北向中轴线,也是连接集散主城区、嘉北工业园区以及对外转换的重要道路。新华路距离上一次维修已经过去10多年,道路及附属设施已跟不上城市发展脚步。在3个多月的施工期间,嘉峪关市克服种种困难,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提前完成迎宾路至嘉北工业园门口4.76公里车行道铺装,并顺利通车。
在全局中落子,于大局中推进。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嘉峪关市立足高品质城市定位,将城市风貌规划与色彩规划相结合,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动新老城区贯通连接和错位发展。嘉峪关市率先在全省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典型经验被住建部在全国推广。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因地制宜更新改造便民服务设施,全市所有小区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优化公共区域停车收费,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明显。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嘉峪关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财政支出的80%投向民生领域,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到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省第一;近5年累计投入4.28亿元,实施了一批教育布点扩容项目,新增学位6135个,补充优秀教师624人。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每万人拥有三甲医院数均居全国前列,获评全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实施了总投资12.13亿元的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创造了西北民航机场建设和复航的新速度。
嘉峪关市做好民生兜底保障,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医保、低保、救助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815元、12720元,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落实政策993项,纾困解难549件,帮办实事653件,织密兜牢了民生幸福的底线。
新起点,新使命。嘉峪关市将坚持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把握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打造产城融合、地企协作、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幸福“六个典范”目标,聚力打造钢铝2条千亿级产业链、核技术应用及装备制造等6条百亿级产业链和新材料等N条十亿级产业链的“2+6+N”产业发展集群。
- 2024-08-21品种技术装备导入全程机械化生产 甘肃丘陵山区胡麻产业技术取得新突破
- 2024-08-21甘肃省应急测绘保障演练在张掖举行
- 2024-08-21甘肃省10个农产品入选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 2024-08-21甘肃科技馆第一届露天电影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