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从课堂走向田野——采写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从兰州到绵阳,列车一路向东南行进,透过车窗,窗外的风景从广阔敦厚的黄土地逐渐过渡到雾气弥漫的繁茂山林,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正式开始。
实践出真知
7月16日下午,初到绵阳,对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的笔者来说,即便是提前在网络上做过再多的准备,当脚步真正踏进这里,仍然会感到些许的陌生与不适应。
幸运的是,第二天在当地校友及新闻传媒中心的热情接待引导下,逐渐开始了解这片土地。
金山驿沿岸景观 孙源槟 摄
7月18日下午,笔者正式启程前往芙蓉溪沿岸,针对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开展调研和采访。
采访初期,顺利地采访到了游仙区水利局局长王庆培。他带领笔者走访了智慧芙蓉溪数字孪生中心、金山驿亲水乐园、青龙桥文化长廊、渔夫生态廊道,到芙蓉溪沿岸的多个重要点位进行了实地考察,讲述了芙蓉溪河湖治理的新路径。
有关芙蓉溪生态治理的新闻在当地乃至四川的媒体报道中早已屡见不鲜,要想做出新意,就不能仅仅聚焦在河湖治理本身。另一方面,如何将一篇涉及当地政府的生态建设类稿件写出现场感、故事感,而非通篇的项目建设公文,也是真正深入实践时面临的一大难题。
理论与实践终归是有太多相违背之处,在实践过程中的这般思考和体悟是在任何课堂上都得不出来的。
为小人物立传
“小人物的悲喜,也是主旋律。”
就在选题陷入瓶颈的时候,韩亮老师在课上提到的这句话突然涌现脑海。尽管是一项生态治理的大工程,但做的仍然是惠及百姓的实事。将笔触落到小人物身上,既能多出故事性,也会更加贴近大众,听到更多百姓的声音,想必这本身也是开展这项河湖生态治理项目的旨意所在。
正在经营摊位的聂阿姨 孙源槟 摄
第二天,笔者又重新回到了金山驿,聆听金山码头治理改造后在此租下摊位做起副食店生意的聂阿姨的切身感受;在剑南路东段社区的河畔,与河岸边的钓友聊起河湖治理后让他们深有所感的变化;与河边的茶摊老板畅谈沿岸建设后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路边的葡萄小贩交谈水质修复后给予种植户的更多便捷……
当笔者坐在副食店摊位里的小马扎、栖身于河岸边茶摊的靠椅、站在渔具店的柜台前、驻足于路边的葡萄摊旁,与形形色色的人对话,那一刻,才逐渐察觉所做的这些似乎早已远远超过这个选题本身。
相比于以往采访时,这一次好像更加亲近了这片土地。即便在盛夏时节行走在潮热的街道和田野,似乎比以往更多了一份脚踏实地和热情深沉。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孙源槟、2021级本科生陈梓墨;指导教师张华、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8-16【专题】第十四届兰大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 2024-08-19庆 阳 赋 (秦望龙)
- 2024-08-19临洮:中医人别样的医师节
- 2024-08-19甘肃交警史杰因公牺牲 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