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展现家园变迁美好画卷 奏响民族团结铿锵乐章——“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网络主题活动综述

2024-08-13 08: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赏草原风光、看高原夏菜,品味民族风情、展示和谐画卷。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网络主题活动落下帷幕。

  在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中,来自中央及省市的30余家媒体记者深入回乡藏地,访村落、看田地,携手见证家园的蜕变与美好,多视角呈现了各族群众感恩奋进、团结拼搏的生动场景,生动讲述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同德向未来的感人故事。

  截至目前,全网相关信息超2.4万余条,总阅读量超9250万人次。一篇篇文章、一个个短视频、一条条评论……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转化为了网络空间的正能量,激励着各民族继续团结一致,继续勇毅前行。

  打开卷轴:我们的家园美如画

  7月26日下午,“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网络主题活动在武威市天祝县拉开序幕,自西向东、由北至南,随着媒体采访团的脚步,一幅“人在景中走、更似画中游”的大美画卷也徐徐展开……

天祝县抓喜秀龙草原

  踏进天祝县抓喜秀龙草原,草香伴着油菜花的香味迎面扑来。一眼望去,碧草连着蓝天,牛羊点缀着帐篷,远处的雪山或与云起舞,或映衬蓝天,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里,牧草丰富,山水宜人,是天祝人民放牧、游玩的理想场所。

天祝县锅庄舞表演

  待到夜幕降临,徐徐燃起的篝火、跳动的锅庄舞步,欢快地讲述着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幸福美好的动人故事。

  爬上榆中北山之巅,贡井林场尽收眼底。曾经,这里是一片荒芜,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但如今,连绵起伏的山间,皆为绿树成荫。65年、五批林场人,3万多亩荒山化身林海……

  在北山,俗有“水比油贵”“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的说法。但像火彦君一样的一代代林场人共同用双手缔造着“让榆中北山绿起来以造福后人”的梦,这个梦,如中国梦一样正在各族群众团结奋进中,逐渐实现。

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草长沟

  走进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草长沟,“开门见绿、推窗即景”的场景让游客惬意不已。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挤,远处巍峨的太子山和近处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总让人觉得治愈又满足。

  “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宜发展康养旅游,村里新建的精品花儿民宿深受外地年轻人的喜爱。”纳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艳说,旅游旺季时,来自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游客选择周末来此小住休闲放松,村里的花儿民宿“一房难求”,村民们不止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还借助旅游业提升了收入。

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

  临潭冶力关、卓尼大峪沟、合作当周草原……采访团每到一处,村庄错落有致、景色美不胜收,各族群众欢聚在如画的家园里,共享盛世繁华、共创美好未来。

  回望田野:富民的产业更兴旺

  甘肃之多彩,有山川河流、草原雪地,有黄土高原、沙漠戈壁,亦有江南水乡、高原夏菜。

  活动期间,采访团不仅走进如诗如画的美丽家园,还踏访了科技味十足、大棚连片的农业产业基地。这些产业,是党和政府擎旗描绘的乡村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小康生活保障。

  在兰州新区移民搬迁新村,来自舟曲县的藏族移民余青莲一家已在此生活两年有余,避险搬迁让他们摆脱了连年受灾的苦恼,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家门口的学校、医院、超市等,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食用菌种植培育、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务工就业招聘、广场锅庄舞展演等,更让他们过的安心、舒心。

  在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采访团一行见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菌棚和长势喜人的各色菌菇。当地一搬迁而来的农户告诉采访团,她经营着11个菌棚,去年一年,每个菌棚中1万个菌棒的纯利润约为3万元,这份收入与从前在外务工时相比来得更令她踏实。

  目前,松山镇德吉新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发展9类食用菌,占地2742.4亩,投资4.43亿元,集中新建400平方米钢架食用菌棚3000座。而天祝县全县现有食用菌棚6684座,2023年袋裁8000万袋,棚均收入2.8万元以上。

  榆中县,是兰州高原夏菜的核心产地与摇篮。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高原夏菜的茂盛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温床。在夏官营“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采访团见到了高原夏菜育苗的过程:供水、取暖等育苗设施一应俱全,自动喷灌机缓缓移动,浸上水珠的蔬菜苗隐隐散发出清香……

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与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达成技术合作,形成了出苗率高、成本低的优势。这里培育出的高原夏菜无污染、品质高,富有硒元素且口感甜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餐桌上的佳肴。

  值得一提的是,榆中县已有6万多农户、24万人参与到蔬菜产业中来。

卓尼县木耳种植大棚

  来到卓尼县,俯瞰洮河两岸,温室大棚在青山脚下整齐排列着,大棚内一串串菌棒整齐列队,菌棒上的木耳长势喜人。村民提着水桶、箩筐,穿梭在菌棒之间,采摘、运输、晾晒……

  2021年,卓尼县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的藏族小伙蒙俊杰,靠着种植木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2023年,蒙俊杰在木耳镇出纳村租赁木耳种植大棚14座,盘活出纳村村集体经济并向其支付租金37520元。同时,在纳浪镇流转土地300余亩,支付流转费用20余万。盘活洮劳村村集体经济并向其支付租金2万元。此外,他还带动周边300余户农牧民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

  旅游+农业,今天的甘肃乡村,不止村美、民富,产业还强劲。

  撬动杠杆:聚合的流量齐发力

  活动中,各网络媒体平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下功夫,从“小切口”“小故事”入手,生动呈现“大场景”“大视野”。6天时间里。采访团奔赴5地22个点位,发布原创稿件和新媒体产品200余篇(个),“石榴籽”澎湃网上大流量。

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在甘南,中国新闻网记者张钰惠表达了对眼前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的美景的震撼,同时表示,作为中央媒体,希望能做好文旅宣传工作,把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带到甘南。光明网记者范子川则表示,他深刻感受到甘南依托传统藏族文化,结合当地极具特色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和高原食用菌种植业等富民工程,不仅发展当地文旅经济和种植业、产植业,同时提高了当地民族地区群众的实际收入,让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幸福感更高。

中国新闻网记者张钰惠接受采访

  正是带着这种情感与共鸣,各媒体纷纷以“图文+微视频+VLOG+航拍+城市海报+原创微博”等立体化传播模式,培育新媒体产品集群,全网累计转载发布《视频丨探访大峪沟,一起森呼吸》《返乡新农人的青春“菇”事》等新闻稿件5600余篇;《贡井林场:一辈人一辈人地种 一座山一座山地栽》等27篇全网推送;“两微一端”、抖音、快手、今日头条、视频号等平台同步同向集中发力,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流量向全网传导延伸。评论区网友直呼“甘肃的景色令我向往”“太棒了!新甘肃的美丽与发展让人感到自豪”……

  为深化互动引导,打造高流量IP,@甘肃网信、@快看甘肃等官方账号发起社交平台互动话题#我们的家园幸福美好新甘肃#。结合#厚道甘肃##万千气象看甘肃#等话题,@中新观陇、@中国甘肃网、@甘肃好网民、@兰州新区发布、@甘南融媒等账号同步发力、同频共振。目前,该话题总阅读量超5530万人次,讨论互动量3.2万人次。

新浪微博互动话题

  @湖南老湘-瞰潇湘、@阿贵时评、@小观网事、@微游甘肃、@中原老张、@赵林-甘露公益、@纵横甘肃、@惠杰别塔等多位知名微博大V与主流媒体、商业平台及政务官微联动发力,积极参与内容共创,覆盖粉丝超1000万,“种草”了大批年轻网民,网友赞叹“这片土地真的太美了”“有机会好想去打卡啊”,推动形成了地域热点和扩散转播效应,为推动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