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陇人相185期】马光炜:用自强不息描绘精彩人生

2024-08-06 09:59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两岁的时候,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我的右下肢残疾。”出生于兰州市的马光炜今年66岁:“因为常年只能用一条腿走路,现在左腿肌肉也有点不太好。”

  谈到这里,马光炜并不沮丧,他笑道,因为行动的不便,反而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安静地思考和努力。这份淡然,也是他在过去六十多年中重要的依靠。

  1976年,高中毕业后,因身体的局限,他未能如愿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留在城里,也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因此他只能待业家中。

  “在家里待了整整5年,没有任何工作,只能靠父母。”马光炜伸出手,摊开手掌,看了看:“过得不容易。”

  也正是在这期间,命运的转机已经悄然埋下伏笔。

  “当时我们院子里来了一位木工师傅,他来帮邻居做家具,我当时看到木工活就非常感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马光炜每天跟在师傅后面看他在木头上用铅笔描线,用锯子把一整块木板分割成不同形状。

  一个月木工师傅干完活后,马光炜已经可以自己打家具了,“这件事之后,我就没有了任何心里负担,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自力更生!”

  1980年,一家民政企业向他敞开了大门,马光炜被分配至挡车工岗位,尽管站立工作对他来说异常艰难,但凭着坚强的意志,他很快就掌握了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白天辛勤工作,并没有磨灭他学习的热情,马光炜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财经专业知识,完成了大专学历的进修。1982年,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他被调至财务科,担任企业成本会计。

  马光炜结合厂房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完善的财务体系,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成本。仅原材料节约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50余万元。为此,企业荣获区政府颁发的“企业财务工作改革并取得巨大效益先进企业”称号。

  1986年,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中,马光炜创立了全厂QC全面质量管理小组,从原料到生产,再到产品检验,全程监督,对经纱机械进行突破性的创新改造,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仅当年就为企业创造1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荣获区、市、省级先进个人称号,被任命为副厂长。

  “这些都为我实现梦想奠定了管理经验和积累了起步资金。”

  当谈到自己的梦想时,马光炜把视线拉到了小时候。

  “有一次我妈妈的朋友去昆明参加全国小儿麻痹症的研讨会,带着我,想让现场的专家学者看看现实的案例,有没有治疗的思路。”

  据马光炜回忆,在他坐上火车向着昆明出发的第一个夜晚过后,当他睁开睡眼,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一片绿色。

  “我当时都呆住了,因为出发时甘肃已经是秋天了,看到满眼的绿色,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光炜回忆起当时仍是难掩兴奋。

  “从那时起,我要把家乡的山也染上绿色的梦想就有了。”

  直到1982年,马光炜出差。在行进的汽车上,他看到眼前的家乡山梁和沟壑,萌发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找到一条能够改变北方山区干旱面貌实际可行的方案。”他立即开始查找有关资料,学习掌握有关气象、地质、水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之余开始了学习、研究、实践之路。

  “水利地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发现光利用业余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有了实现梦想的基础,就要全力以赴地实现它!”

  在做好准备后,马光炜辞掉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筹集研究经费,拥有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

  “在甘肃,最主要的问题是作物生长的时间和雨季不在一个时间点,农作物生长需要雨水的季节,但降雨非常少。而自然降水又留存不下来。”马光炜介绍道。

  因此,他根据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想,设计发明了组合式溢水坝。

  “主要是把每年7月至9月的雨水拦蓄储存,形成大量的微型水库,既能改变局部小气候,又能涵养水源,进行生态养殖。来年3到6月的干旱季节,用人工灌溉方式进行浇灌。当水库的淤积到一定程度时间,进行清理,还是肥力不错的淤泥,可以进行肥田。”马光炜说。

  之后,马光炜在甘肃多地进行了坝体修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获得了专利。“最早修建的一个坝已经快二十年了,现在依然运转良好,水库周围生态好很多,一片绿意。”

  最近,马光炜又在着手新发明,他根据自己腿脚不便的亲身体验,设计了一种可以在家里使用的助力小轮车。

  “只要能帮到其他人,我很荣幸。”马光炜说。

  从自学木工到改良工厂财务系统,从自研微型水库到发明助力车,马光炜在学习创造中描绘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