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三线建设时期的甘肃

2024-07-26 08:5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整个国家的国防战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国家战略,三线建设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今年是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本版特别推出此文,让广大读者了解那一段峥嵘岁月和老一辈革命家、老一代建设者们作出的巨大贡献。

  1 三线建设时期的甘肃蓝图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市;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等11个省区,其中西南(云、贵、川)和西北(陕、甘、宁、青)俗称大三线;二线是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区;一、二线地区各自的腹地又俗称小三线。三线建设,就是党中央根据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出的以备战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甘肃因为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复杂的地形状况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三线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省份。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甘肃的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

  甘肃三线建设的布局是按照中央对西北地区的总体布局展开的。1964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西安召开西北地区迁厂工作和“三五”规划会议,明确了西北地区三线建设的总体安排,要求西北地区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建立起一个以酒钢为中心,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具有相应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能力的工业基地,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相适应、比较完整的巩固可靠的战略后方。在这个总体设想下,中央对甘肃的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电力工业、轻工业和铁路建设等项目提出具体要求。

  冶金工业方面。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力争在西北地区形成一个品种较全的冶金工业体系,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任务是建设以酒钢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增加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国防工业急需的钢铁、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品种,建设铜、铝、锌、镍、钼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建材工业方面。新建酒泉水泥厂、西北玻璃纤维厂、西北玻璃棉厂,恢复建设兰州玻璃厂。

  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方面。争取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在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小而全、少而精的体系。主要包括:化肥、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医药等建设项目。

  机械电子工业方面。用五到七年时间,以酒钢为原料基地,以兰州、西安地区为中心,西至西宁,北至张掖、石嘴山,南至汉中,连结豫西等地区,由华北、东北对口支援,建成西北机械工业基地。

  煤炭工业方面。重点是满足以酒钢为中心的煤炭供应,并保证三线建设各方面用煤需要。主要项目是建设窑街、靖远矿区,年产200万吨,争取在1965年至1966年全部开工。

  石油工业方面。主要是加强油、气资源勘探,重点开发陕西、甘肃、宁夏地区的长庆油田。

  电力工业方面。重点安排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建设。

  轻工业方面。拟利用白龙江的木材资源,在武都地区建设一个日产30吨、年产1万吨的工业用纸厂。天水纸厂争取续建成日产10吨,年产3400吨的文化用纸厂。续建武威糖厂,日处理甜菜500吨到1000吨。

  铁路建设方面。为了保证酒钢的建设和生产,适应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需要,在“三五”(1966年—1970年)期间,除将西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上的电气路签闭塞方式都改成半自动闭塞外,还将对能力薄弱的区段,采取加固桥梁和上部建筑,增加站场设备等措施。新建镜铁山支线、白银市至靖远支线。扩建兰州机车工厂,并新建货车修理厂和专业化的机车车辆配件厂。

  1964年9月,中共甘肃省委在向西北局、中央上报的《关于积极着手进行三线建设的报告》中提出:(一)成立甘肃省三线建设小组。(二)为了迎接迁厂任务和做好迁厂准备工作,决定派两个勘查组,即赴河西走廊和天水一带进行踏勘调查。同时,组织力量对全省下马企业、停关闭项目、半截子工程作全面调查,研究哪些可以利用,提出如何利用的意见,以便在国家确定迁厂任务时,能争取时间,把一些重要厂子迁进来,做到多快好省,搬来后能够很快地投入生产。(三)加速地方军事工业的建设。(四)责成省计委、经委及早对砖、瓦、灰、砂、石的生产做出具体安排,以保证供应。(五)千方百计争取把农牧业生产尽快搞上去,使农业逐步地尽可能适应工业建设的要求。

  1964年9月28日,甘肃省成立了三线建设小组,下设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三线建设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党中央指示和国家计划进行甘肃三线建设的合理布局;协助中央各部做好选厂和迁厂工作;拟定全省迁厂计划;领导、督促地方军事工业和地方工业建设等。同年10月16日至11月20日,省委派出三个建设选点勘查组,先后到天水、张掖、武威、兰州等地进行实地勘查。国务院国防工办、军委、国防科委以及第二机械工业部、冶金部、化工部、农机部、轻工部等8个部门也到甘肃实地踏勘并决定建设项目。截至1964年底,中央各部门工作组到甘肃进行选厂工作的共有21个单位,初步提出了717个项目。这些先期工作为甘肃全面开展三线建设奠定了基础。

  2 三线建设在甘肃全面展开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甘肃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一、二线工业的迁建开始,1965年全面展开;1969年,由于中苏边境冲突加剧,三线建设出现第二个高潮,相当部分企业即建成于这个时期。

  三线建设期间,全国一、二线地区组织抽调了铁路、矿山、冶金、化工、机械、核工业等大批专业勘察、设计、建筑施工队伍和铁道兵、基建工程兵指战员投入建设。1965年国家确定从一线沿海各省、市迁来甘肃的项目共有33个(3个有变动),包括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白银、天水、金昌、酒泉等地。这些迁建的项目中1965年全年全部和部分完成迁建任务的有22个,跨年度完成的有8个。半年时间,甘肃增加了电焊条、电线、电表、小型同步发电机、铝管等新产品。到1969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迁入甘肃的企业、研究所有21个;机械工业迁入甘肃的企业、研究所有26个,其中电影机械、材料试验机两种产品是三线独有项目,为全国服务;国防工业除“小三线”省属5个企业外,三线建设还搬迁、新建了10个企业;电子工业从1965年到1972年共新建8个企业,1个研究所,1个医院。

  “三五”期间,甘肃的工业布局除兰州等原有的几个工业地区外,新建厂子分布在六个专区,形成新的“九点一线”(九点是酒泉、张掖、永登、红古、靖远、临夏、定西、天水、平凉;一线是白银至靖远宝积山的铁路线),再加上军工的布点,可以说是星罗棋布、点线结合,成片成串,使分散隐蔽与经济合理布局紧密地结合起来。“三五”规划,加强了甘肃基础工业建设,形成五个原材料工业基地,即酒泉钢铁基地、金川镍钴基地、红古铝镁基地、白银铜、硫、铅、锌基地,西固石油、化工基地。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全国进入战备状态,三线建设加快发展,甘肃三线建设迎来第二个高潮,加快建设酒泉钢铁公司、刘家峡水电站以及以仪表、低压电器、农机器具制造等为特色的其他一些企业,采用了“大会战”和“小型会战”的形式,调集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突破,加快了工程进度。由于甘肃是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重点地区,除了原有的一些建设项目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工程外,还陆续从外地迁来一些企业。1969年到1970年,由上海、哈尔滨、南京、长春等地迁入甘肃后组建的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甘肃光学仪器厂等企业也开始投产。在1971年至1975年的甘肃省第四个五年计划中,基建计划总投资55.7亿元,其中对三线项目的计划投资高达42.7亿元,占总投资的76.7%。利用三线建设投资加大的有利时机,甘肃改建、扩建的一些企业也陆续开始发挥效益。

  1970年,经过多方努力,酒钢一号高炉顺利出铁,结束了建厂13年没出1斤铁的历史,开始大量生产生铁。1981年,为一号高炉配套服务的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到1985年底,酒钢已成为国家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形成包括矿山开采、金属冶炼、轧钢成材和机械加工等多门类的综合生产体系。1969年,全国第一个超过百万千瓦级的刘家峡水电站开始发电,1976年以后,又相继建成八盘峡、盐锅峡、碧口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还建成连城火电厂、甘谷电厂、嘉峪关电厂、酒泉热电厂及数以百计的小水电厂。到1980年,甘肃省发电量达119.3亿千瓦时,装机容量281.02万千瓦。依托甘肃省丰富的石油资源,“三五”时期,国家投资7771万元扩建玉门油田,其原油产量在1970年达45万吨,总产值8.81亿元。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庆阳地区开发了长庆油田,其生产能力在1975年达101.3万吨。到1980年,全省原油产量达135.51万吨,石油工业总产值12.05亿元。煤炭也是甘肃能源的主要支柱,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对甘肃煤炭工业共投资6.9亿元,原煤产量由1965年的180.4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767万吨。相继有窑街、靖远及华亭等大型煤矿建成投产,各地、县煤矿也发展很快。

  1980年以后,按照党和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三线建设开始进行调整。为了搞好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1983年12月,国务院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1984年6月,经国家计委同意,甘肃省纳入规划范围,甘肃省的负责同志为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成员。对三线企业进行布局上的调整,主要是解决三线建设中由于选址不当、规模过大、布局过散所带来的遗留问题。1984年7月3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党组第16次会议决定,成立甘肃省三线建设改造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据统计,在“七五”(1986年—1990年)时期,甘肃调整改造项目实际8项,总投资22538.99万元,总建筑面积 304483.53平方米。“八五”(1991年—1995年)期间,主要是针对少数存在严重险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搬迁和就地调整。“八五”项目实际完成投资95332万元,竣工建筑面积82.30万平方米,调迁职工2.11万人。甘肃三线建设的调整工作持续到“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经过长期调整改造,一批受自然灾害和地理位置等制约严重的三线建设项目,基本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三线项目建设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三线建设在甘肃的显著成就

  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甘肃的三线建设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显著成就。

  甘肃工业基础逐步完善。据统计,整个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和地方围绕甘肃三线建设累计投资155.53亿元,新建、迁建和重点改造企业共156个,有计划、分步骤、大规模地展开了军工、电子、机械、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公路、铁路等国防科技工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继建起了冶金、有色金属行业的酒泉钢铁公司、西北铁合金厂、金川公司、兰州炭素厂、兰州铝厂、连城铝厂等;石油、化工行业的长庆油田、兰化公司、西北油漆厂、刘家峡化工厂等;电力行业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大型水电站;国防军工行业的国营四〇四厂、五〇四厂、红峰机械厂等核工业、兵器工业领域的工业企业及科研院所;机械制造工业的甘肃长通电缆厂、甘肃光学仪器厂、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等;电子行业的虹光电子管厂、长风机器厂、天光集成电路厂、永红器材厂等。这些企业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甘肃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发展,使甘肃的国防科技电子工业从无到有,具有了航空航天高尖端科学技术,形成了常规武器生产的基本体系和比较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可以说,甘肃的工业基础基本上是在三线建设期间奠定的。

  省会兰州科技实力增强。在三线建设中,由于一大批现代化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内迁,给兰州带来了大批学者、专家、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先进的科技设备。全省科技队伍已逐步发展为包括中央各部所属研究院(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部门所属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内的“五路大军”。据统计,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搬迁到兰州的研究院(所)有14个,其中有兰州石油化工设计院、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工设计院、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等。至1978年,这些院所的科研人员达到4000余人,成为一支建设兰州、振兴甘肃的科研大军,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

  带动全省农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虽然三线建设主要是为了备战,但在建设过程中照顾到了人民的吃穿用,促进了省内农业的发展。甘肃是个农业大省,农业问题比较多,一些地方粮食不能自给,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为此,省委在对三线建设进行规划时,把支援农业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将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与备战工作结合起来,有重点地抓小化肥厂的建设,增加农药的产量,搞农业技术改革,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的发展。三线企业建厂后,就近吸收附近青壮年劳动力进厂,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使工厂有了稳定可靠的劳动力来源。依靠企业,周边农村有的接了自来水,有的装上了电灯,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说,三线建设在客观上支援了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改变了边远山区交通运输落后的状况,三线建设期间,甘肃境内完成铁路支线建设7条,境内里程为529.76公里。其中白宝、王家山支线为运煤支线,嘉镜支线为酒泉钢铁公司矿石运输线,清水支线为中国西部航天基地专用铁路,刘家峡支线为修建刘家峡水电站而修建。这些交通路线的建成不但保证了三线建设的需要,还给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对改变当地相对贫穷落后的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线建设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965年,按照省委《关于贯彻执行〈西北局加强三线建设领导的决定〉的决定》和《关于贯彻执行〈西北局支援酒钢建设的决定〉的决定》,为保证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加大对物资供应、服务设施和迁建企业的配套协作产品的保障,商业厅专门抽调干部负责迁建和新建企业的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规划和商品供应安排工作。为促进商业网点的科学布局,省商业厅除对兰州、天水、陇西、刘家峡等地的商业机构充实调整外,还新建嘉峪关贸易公司,充实加强金川贸易公司。

  推动甘肃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使三线地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甘肃基本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拔地而起,同时兰州、天水等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因大批工业与科研院所的迁入和兴建而得到加强。兰州市在三线建设前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64年后,在国家统一计划下,迁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使兰州市的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日后兰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天水市在三线建设开始后,迁建了一批机械军工企业,新建了一批轻纺工业和铁路工业,带动了天水市交通邮电、商业财政、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使天水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成为甘肃新兴的工业城市。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素以“铜城”闻名遐迩,拥有大型黄铁矿型铜矿。三线建设时期,先后建成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银光化学材料厂、西北铜加工厂、西北铝加工厂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建成使白银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也推动了白银城市建设的发展。此外,随着酒泉钢铁公司、金川公司等企业的兴建和发展,嘉峪关市、金昌市等新兴工业城市也在戈壁滩上相继建成。这些成就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甘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线建设对于甘肃产业基础的形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全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利当时、惠长远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天如何发挥甘肃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出工业强省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执笔人:李丽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