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渭河的源头在哪里?渭河的源头在渭源。
7月25日,“全国著名作家陇中行”采风活动走进渭河源头定西渭源县,生机勃勃的元古堆村,渭河源头清澈的渭水,还有渭源20℃的夏天都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国著名作家初识渭源从一段节义故事开始。
渭源首阳山,夷齐古冢静静伫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文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默默讲述着伯夷、叔齐守节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三千多年以前的商纣王时期,在今秦皇岛一带有一个叫孤竹的诸侯国,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俩因为互相推让王位,最后都躲到了周国。周武王灭亡殷商之后,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而成了亡国奴的伯夷和叔齐,却坚守节义不食周朝的粟米。
由于当时各地都归属周朝,兄弟俩只能隐居在首阳山采摘野薇充饥,最终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三千多年来,伯夷和叔齐的美德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夷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而对于伯夷叔齐隐居地首阳山的具体位置,史学家一直存在争议。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在《首阳山辨》中,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天下六首阳,唯有渭源真”。其观点被雕刻成碑,立于莲峰山五台,为历史留下了坚定的足迹。
如今渭源首阳山下的夷齐古冢有清代名臣左宗棠题写的石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上题:“百世之师”,表达着后世对忠义之士的无限敬仰。
从首阳山到渭河源,一路满眼苍翠郁郁葱葱。陇中20℃的夏天让全国游客着迷,地处渭河源头、西秦岭余脉的渭源气候温润,夏日凉爽更是人们向往的避暑圣地。
全国作家走进渭河源头,探寻一条大河的发源地,也了解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大禹就是在渭河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大爱治理水患,保百姓安居乐业。
渭源源头在哪里?在渭河源景区探寻,鸟鼠山带来答案。
《山海经》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明确写出,渭河的发源地是鸟鼠山。
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相传上古时期洪水泛滥,鸟儿失去栖息之所,只能与老鼠共用同一洞穴,彼此却也相处和谐。
今天的人们以感恩和想象把鸟鼠山中渭河源头的三眼清泉取名为——禹仰泉、遗鞭泉、吐云泉。这三眼泉水呈品字形分布,也被称为品字泉。
就是这泉水汇聚成的涓涓细流,从山中流出,之后从渭源县流经天水,再经陕西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长途跋涉,最终汇入黄河,滋养了沿途的土地,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
走出渭河源,全国作家还要到访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渭源元古堆村。感受脱贫攻坚不易,聆听乡村振兴的号角。
元古堆村位于渭源县田家河乡南部林缘地带,海拔2440米,年平均降水量508毫米,无霜期130天,属高寒阴湿气候。有13个村民小组469户1891人,耕地面积5500亩,人均耕地2.87亩,林地4800亩,草地3850亩。2012年底,元古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65.8元。
2018年,元古堆村在渭源县率先实现脱贫目标,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村级光伏电站扶贫案例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七家机构评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元古堆村成为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新时代红色地标。
2019年以来,元古堆村在渭源县率先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0年感恩奋进、10年砥砺前行。
2023年底,元古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34元,较2012年1465.8元增长11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
元古堆村先后荣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被评为全省文明村、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3年12月被评为甘肃省第一批“和美乡村”。同时,元古堆景区提升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一幅乡村美、产业旺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全国作家表示,渭河源头有风景,乡间原野有诗意,渭源未来一定更美好,特别是陇中20℃的夏天舒适安逸,他们一定会写文章向全国推广,让更多游客做客人文陇中,享受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