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亩荒地变良田——东乡县车家湾乡土地流转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赵怀斌 麻红梅
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照在高高的山梁上,满眼的庄稼被晒成干草,年已古稀的马麦德老人欲哭无泪。他紧紧攥起一把脚下的热土,抛在空中,自言自语:“我们靠你已经无法生活了,我们舍不得你,但不得不抛弃你……”这是2019年,发生在东乡县车家湾乡马脊梁村的一幕。
车家湾乡位于东乡县东南部,山势陡峭,是全县自然条件最艰苦的一个山区乡,在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200多名群众分散居住在30多条山岭和30多条沟壑中,几户、十多户人家组成的50多个小村子零零散散坐落在山梁、山坡和山沟里。这里十年九旱,小麦等夏粮经常绝收,洋芋等秋粮常常歉收;群众的家建在陡峭的山坡、狭窄的山梁上,存在严重的地质安全隐患;群众就医和入学困难现象普遍,生产生活成本远高于农业收入。
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只有整体搬迁。近几年,全乡累计搬迁825户、4500人,剩余150多户、700多人,马麦德也是搬迁群众之一。他们一家7口人,这几年靠外出打工和低保过生活。2019年,他家享受国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等政策,整体搬迁到该县达板镇,子女们在当地进厂务工,老家的土地随之成了撂荒地。
耕地撂荒,搬迁群众失去农业收入;耕地撂荒,浪费土地资源,也不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耕地撂荒,衍生出耕地地力逐年下降、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面对这一切,东乡县农业部门和车家湾乡政府作出一个大胆的抉择——规模流转全乡2万多亩撂荒耕地,让农业企业经营土地。
从2020年开始,该县农业部门对车家湾乡农业条件多次调查分析,谋划出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蓝图。车家湾乡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争取到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据该乡驻村工作队队长马进良回忆:“从2018年开始,随着群众搬迁,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一边争取省州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一边联系协调农业企业,开展土地流转工作。”
自2021年以来,车家湾乡顺利引进5个家庭农场(合作社),按照每亩80元的标准,全乡2万多亩撂荒地实现了规模流转,户均流转耕地达25亩,群众既获得流转收益。流转企业在乡党委政府和州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撂荒地上开始艰苦创业。
到了今年夏天,马麦德等人再次来到马脊梁村,高高的山顶上依然是火辣辣的太阳,然而脚下的土地上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长势特别旺盛。小麦已经抽穗,玉米郁郁葱葱,洋芋正开着花……马麦德等人说:“这庄稼长得真叫人喜欢!”
每个曾来过这片土地的人,都对这片土地的惊人变化称赞不已,都想了解这一变化的过程。记者在与州县农业科技人员、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负责人交谈中,了解到实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年来,农业科技人员针对车家湾乡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长期面临干旱的实际,加大良种、黑膜覆土等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全面推广顶凌覆膜这项增产增收技术。州县农业部门派专人蹲点车家湾乡,随时帮助解决遇到的病虫害等问题。
在马铃薯种植方面,充分利用全县马铃薯提质增效奖补政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脱毒种薯繁育,通过奖补带动经营主体打造集中连片万亩马铃薯种植项目。今年,合作社开始集中连片万亩马铃薯种植,大力推广具有“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黑膜覆土垄上微沟机械化种植技术;集中连片种植顶凌覆膜玉米,玉米长势好于往年。两项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功应对了今年发生的春旱、夏旱。据最近省、州、县农业部门联合测产,预计洋芋亩产可达6000斤。
车家湾乡耕地质量水平总体偏低,按照集中连片、一片一方案的原则,持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2022年以来,利用县上农业机械奖补政策,5家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农业生产机械64台,对全乡2万多亩撂荒地进行整治经营。通过整治,农业生产从人力耕作转变为机械化运营,耕地地力不断提升,全乡耕地从荒地逐渐变为良田。
记者在志伟家庭农场负责人马志伟流转的6000亩农田看到,马铃薯、玉米和小麦长势很好。他随手挖出一株马铃薯,已经有鸡蛋大的10颗果实。他说:“今年的庄稼肯定能收获满满,我们对流转承包更有信心了!”
盛夏的车家湾乡,昔日撂荒地变成农田,绿油油的庄稼成了一道最美风景。
- 2024-07-10相约河州 遇见美好——甘肃文旅网红创作临夏站活动见闻
- 2024-07-10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
- 2024-07-10临夏州选手在全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中成绩喜人
- 2024-07-09临夏州临夏县新修建的漓水文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