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好创业“巢” 引得金凤来——定西市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昔日苦甲天下的定西,依托劳务输转这一铁杆庄稼,助农增收,解决温饱,农民逐步实现了增收致富。
“十四五”以来,定西市每年62万劳务大军走南闯北,10个“万人劳务基地”对接服务,岷州建筑工、狄道家政员等27个劳务品牌被广泛赞誉。昔日劳务输出大市,如今呈现另一番光景——大量挣了钱、学了技术的“打工仔”选择“凤还巢”,走出城市,返回陇原大地创新创业,带动一大批劳务工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从“外出谋发展”到“返乡当老板”的蜕变,他们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定西市面对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不足、广大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的实际,集中财力物力,招贤纳士,聚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更多人才创业创新。
立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培育形成了中医药加工、马铃薯加工、牧草加工、有色冶金及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盐产业、矿产加工、种子种业等“十大工业产业链”以及“十大服务业产业链”等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吸纳带动20.91万名劳动力在市内就近就业。同时,搭建返乡创业平台载体,挖掘文旅资源发展服务业,2023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6640个,实现创业9531人,吸纳就业1.1067人,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16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3.3亿元。
为帮助返乡人员更好就业创业,定西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和健全完善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机制的若干措施》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产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全流程支持和帮助。返乡创业人员创办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每年度吸纳定西籍脱贫劳动力、防返贫监测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按3000元/人标准给予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奖补,有效降低了创业成本和风险,促进了返乡创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登记返乡创业人员6.59万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92万家,带动就业9.04万人。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扶持有一定资本积累和掌握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同时,市县人社部门积极开发资源,多渠道解决用工和就业难题。2023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98万人次,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 1.08万人次、脱贫劳动力1.31万人次,列支培训补贴2297万元,培训后就业人数1.5万人次,帮助2315名返乡人员实现了创业梦;通过“线上+线下”“直播带岗”“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方式,组织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招聘系列活动143场次,2676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需求4.16万个,帮助1.1万人在市内就业,在家门口增收。
凤翔镇的赵永平就是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1998年,17岁的赵永平高中毕业,开始了南下打工的生涯。在外闯荡多年,小有积蓄后,于2010年返乡。2015年,赵永平响应政府返乡青年创业政策,依托定西马铃薯产业资源优势,踏上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创业之路,2017年,正式创立了定西永瑞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定西永瑞马铃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区人社局认定为乡村就业工厂,合作社年带动群众种植马铃薯140户1800亩,吸纳就近就业86人,户均增收3800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分红16.5万元,不断增强乡村自我“造血”的能力。
定西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好创业者遇到的难题,定西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行组团式包抓、面谈式问需、保姆式服务、菜单式解难、闭环式考评等“五式工作法”,帮助创业人员全程办理相关手续,用最短的时间、最优的流程、最便捷的方式,助力创业人员创业创新。昔日劳务输出大市,如今返乡创业和劳务输转协同发力,正向创业大市迈进。
- 2024-07-02定西:狠抓项目建设 引领高质量发展
- 2024-07-02“园”梦凤城
- 2024-06-28定西渭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 2024-06-25定西公积金数字化加速普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