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丨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千年入画 梦回凉州

中国甘肃网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 网上主题活动天梯山石窟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宇 亢兆宁 宋芳科

  武威,是一片千年佛光照耀的土地,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是最早有历史记载的皇家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就如凉州八景之一的“天梯古雪”一样,雪山千年不化,见证文脉千年传承。

  石窟鼻祖 

  开凿于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时期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国首个由君主主持开凿的石窟。在天梯山石窟身上有两个闪耀光芒的标签:“石窟鼻祖”“凉州模式”。

  “张义川,水湖滩,大佛手指磨脐山。”在武威当地百姓传唱的民谣里,天梯山石窟的山川形胜、自然风光一览无余。

  如今,天梯山就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吸引着游客源源不断探寻她“石窟鼻祖”的源远。

  天梯山石窟始凿于五凉时期的北凉,距今约1600多年,也就是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时代。

  《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记载:“先是蒙逊王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人眩目”。

  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记载:“凉州石窟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二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可见天梯山石窟作为君主主持开凿的皇家石窟,在当时规模之宏大。

  正是这些清晰的史料记载,佐证了天梯山石窟是“石窟鼻祖”的美誉。

赵旭峰临摹天梯山石窟壁画

  从时间轴上来看,天梯石窟开凿早于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

  从艺术轴来看,天梯山石窟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源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迁宗族吏民三万户于平城,云冈早期洞窟“昙曜五窟”就是凉州高僧昙曜主持修凿的。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利用开凿了云冈石窟的技术力量,在河南洛阳开凿了龙门石窟,这种艺术风格被承袭下来。

  虽然从石窟开凿时间来说,新疆有更早开凿的石窟,但是以石窟建造史上的艺术影响力进行评析,天梯山石窟完全当得起“石窟鼻祖”称号。天梯山石窟第1窟、第4窟精美的北凉壁画就是最证明,同时将引出天梯山另外一个重要标签“凉州模式”。

  著名的石窟寺考古学家宿白先生1986年在《考古学报》发表了名为《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的文章,他认为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1、4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土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的这三座石窟的资料,他把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命名为“凉州模式”。“凉州模式”为不同地区的石窟造像模提供了先例。

  天梯山石窟的1、4窟是“凉州模式”中的代表窟,这些早期石窟是佛教进入中国的清晰线索和深刻烙印,它们承袭新疆龟兹等地的造像传统,带有鲜明的西域和印度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不断汲取新的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样式。

  根据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凉州模式”共性。宿白先生总结出“凉州模式”石窟窟内有设置大象的佛殿窟、主要塑像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壁主要画的是千佛、花边纹饰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菩萨的面相浑圆,眼睛多为细长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等5个明显特征,成就早期中国石窟艺术精华。

  走过千年岁月,天梯山石窟历经沧桑,唯有天梯古雪千年不化,守护着的“石窟鼻祖”的荣耀,见证着“凉州模式”的传承。      

  为了保护好“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实施了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共计修复壁画、塑像729件,其中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为再现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奠定了坚实基础。

  千年入画

  没有谁比赵旭峰更理解天梯山石窟北凉壁画的珍贵,这些被层层覆盖的壁画,一层层揭开后才再现千年真容。也没有谁愿意再次失去她们,那就让千年入画。

  二十年如一日,在赵旭峰精心临摹下,这些国宝有了高度还原的副本,为文化保护上了双保险。

  赵旭峰是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馆员。从研究所穿越一段风景如画的公路,就来到赵旭峰位于登山村的乡间小院。

  夏日的张义川郁郁葱葱如一片绿海,与黄羊河水库的波光粼粼,天梯山大佛的金光闪闪,天梯山山顶的白雪皑皑构成了一副醉人画卷,登山村就是镶嵌在这幅画卷上的一颗明珠。

  和其他人选择城市生活不同,这些年,赵旭峰一直生活在离天梯山石窟最近的家乡小院,默默守望大佛,汲取创作灵感。

  推开小院大门,赵旭峰的家是个小花园,宁静淡然的氛围让艺术创作多了几份从容。

  “天梯山石窟最珍贵的是北凉壁画,天梯山石窟壁画是一层层画上去的,为了表示虔诚和尊敬,后来的壁画创作者在原来壁画上糊上新层继续创作,一代代堆积传承,最早开窟的北凉壁画在最里层,能重新与世人见面都是缘分。”赵旭峰解释天梯山石窟北凉壁画的珍贵,这些艺术珍品的保护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

  20年前,赵旭峰从一名教师转行来到天梯山石窟做文物保护,从那时起,临摹天梯山石窟壁画就成为赵旭峰漫长而持久的热爱。

  天梯山石窟壁画收藏在博物馆,赵旭峰四处寻访。特别是天梯山石窟第1窟、第4窟的北凉早期壁画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天梯山石窟的瑰宝,他要临摹下来,带回天梯山。

赵旭峰临摹天梯山石窟壁画

  用高清图勾勒出白描样稿是临摹壁画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的着色则需要时间沉淀,完全由不得急功近利。

  “这个颜色要一层层上,还不能着急,每天都画一点,等了干了继续画,这样才有层次感。”赵旭峰一直在琢磨古人画壁画的力道,这个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时光是检验画面层次感的最好朋友。

  时光在不紧不慢中度过,赵旭峰在一幅幅复原天梯山石窟壁画,其中的要理和感悟都在一笔笔临摹中慢慢寻找。

  天梯山石窟壁画跨越千年,残缺、褪色都是历史的痕迹,赵旭峰的临摹尽量做到于现存画面高度相似。

  也有人希望,赵旭峰可以凭借多年临摹天梯山壁画的经验,复原天梯山石窟壁画真容,让千年壁画再现光彩。

  赵旭峰说,他也尝试复原过,根据自己的判断弥补了原壁画上的残缺和褪色,但是历史就是历史,那些残缺和遗憾本身就是天梯山石窟壁画所呈现的历史遗迹,所以他选择将修复的壁画收藏起来,将画旧如旧的壁画呈现给公众。

  临摹壁画工艺繁琐,程序繁多,需要一点点去积累和领悟。20多年干好一件事,转眼赵旭峰也到了要退休的年龄。

  “天梯山的壁画我临摹了一半,这些作品让天梯山壁画又团聚了。”赵旭峰认为自己这些年的守护没有白费。

  保护天梯山石窟的事业还将继续下去,关于临摹壁画,赵旭峰希望有人可以传承下去。

  “我觉得赵老师一丝不苟临摹壁画的专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看着一幅幅壁画从原型脱胎而来,成为艺术品是一件让人很自豪的事情,我大学时学习国画,也跟着老师学习过壁画临摹,所以想跟着赵老师学。”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讲解员赵彤说。

  壁画临摹需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每一个精彩绝伦的背后都是细致无声的匠心付出。

  赵彤说,跟着师傅学习的过程也是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临摹壁画可以让她更加全面的了解天梯山石窟,对她的讲解有很大帮助。

  赵旭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壁画临摹的队伍中来,千年入画,是一种浪漫更是一份责任,为天梯山石窟上双保险,需要很多的年轻人加入。

  梦回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的繁华在岑参的诗篇里,也在西凉的乐舞中。“五凉京华 河西都会”是今日武威的文化名片,这段梦回凉州的往事亦有天梯山石窟壁画上翩翩而来的西凉乐舞。

  “我觉得你的舞蹈动作可以再柔和一点,再飘逸一点,要给人从壁画中飞出来的那种感觉。”在武威市博物馆天梯山仿真石窟展区,付泓正在给排练西凉乐舞的舞蹈演员讲要领,他希望西凉乐舞可以像壁画里飞出来的那样,再现千年凉州的繁华。

  付泓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武威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凉州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在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中,藏着他对复原西凉乐舞最初的灵感。

  天梯山石窟第3窟初唐吹笙伎乐天雍容华贵,衣带飘飘,这就是付泓梦想中的西凉乐舞。

  西凉乐舞是见证民族融合的国乐,西晋末年,古凉州是一片相对安定繁华的乐土,中原的《清商乐》、西域的《龟兹乐》同当地羌胡乐汇聚古凉州,被改造成为新乐,取名《秦汉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将《秦汉伎》带到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改名叫《西凉乐》,并作为宫廷乐。《西凉乐》流传到西魏、北周之际,又改称《国伎》。直到隋唐时期,《西凉乐》被选入宫廷乐。它是甘肃对中国传统乐舞文化的一大贡献。

  千年国乐,有过辉煌,亦有寂静,当当代人再次关注西凉乐舞,她们躺在壁画里,藏在文献中,想要复活就必须走进石窟,寻找千年密码。

  “我们在很多壁画里都可以找到西凉乐舞的影子,作为一个时代的国乐,他们呈现在壁画和塑像中,是那样婀娜多姿,骞骞欲飞。但是寻找西凉乐舞的源头,还是要看天梯山北凉壁画。”付泓解释西凉乐舞与天梯山石窟的渊源。

赵旭峰临摹天梯山石窟壁画

  西凉乐舞是一个跨越数百年的概念,她从古凉州大地产生,到成为国乐走向高雅艺术殿堂历经时光沉淀。

  天梯山石窟有我国最早的北凉时代壁画,也是西凉乐舞融合发展的时代,看天梯山石窟壁画,将找寻到西凉乐舞的源头。

  有时候,付泓会盯着天梯山石窟壁画发呆,菩萨的衣着首饰,都会成为西凉乐舞服饰道具的灵感。

  “我生活在武威,这片大地古称凉州,‘五凉京华 河西都会’的繁华在凉州词里,也在西凉乐舞的篇章中,我有责任去寻找这段历史,天梯山石窟就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付泓说。

  触摸凉州史,最是凉州词。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据统计,全唐诗有近2000首边塞诗,以《凉州词》为题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就有100多首。唐代以后,仍有不少冠以《凉州词》的边塞诗。

  如果说凉州曲是盛唐的音乐,那么西凉乐舞就是那个时代的舞蹈。

  为了探寻梦中的西凉乐舞,这些年付泓寻访的足迹遍布克孜尔石窟群,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大佛寺石窟、金塔寺石窟、北石窟寺、麦积山石窟、木梯寺石窟,他希望通过一次次探寻让西凉乐舞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

  “我们甘肃的石窟或多或少都有西凉乐舞的影子,其中以莫高窟最多,但是早期的西凉乐舞一定离不开天梯山石窟的影子。”付泓又一次提到天梯山石窟。

  从天梯山石窟出发,到寻访更多的石窟。在付泓的心目中,西凉乐舞也慢慢鲜活起来。那些一次次在脑海中出现的飞天,仿佛从壁画中飞了出来,这就是付泓想要的西凉乐舞。

  在岑参的边塞诗篇中,用“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描述凉州的繁华。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境才能配上这般的繁华,答案应该是西凉乐舞。

  如今,付泓已经成功排练西凉乐舞,形成理论体系,那些在壁画中的飞天也走出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翩翩起舞,带着人们梦回凉州。

  “从古老的凉州大地出发,我希望西凉乐舞从武威、从甘肃走向全国。”付泓如是说。

编辑:屈杰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